唐朝茶业的兴盛与佛教兴盛是不可分开的,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影响茶业的发展特别大。根据封演所着<<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根据陆羽<<茶经.七之事>>引释道悦<<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沉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又摘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从此可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的僧道在江淮以南的寺庙中,已经有尚茶的风气了。
二、 茶与佛教的关系
茶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上,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的功能,而这种嗜茶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而精神境界上,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能,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药用特用作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颇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即是禅的一部份,或者可以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
佛教禅宗的主要修为方法是坐禅,而坐禅除了选择寂静的地方外,还要求注意「五调」:(一)调食(二)调睡眠(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这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佛教其它的各宗各派的修行,对于五调或多或少都要注意到,茶叶不但受到佛教禅宗的重视,同样的也受到其它各宗各派的重视,以致于名寺大庙里,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就是法器,或者是一些法会活动也都与茶有关,例如:普茶、施茶等等。而在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都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这些与茶有关的作为和称呼,无疑的也是佛教重视茶的一种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