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毛泽东一见这里的采茶场面,不由欣喜之至,立即走到茶园里来,热情地向大家挥手,并用他那纯粹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顿地说:“同志们,你们的茶园真出色啊!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这是种茶得茶噢!”
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顿时响彻茶园,响彻康山脚下。
采茶的人们纷纷离各自包干的茶垅,直向毛主席这里围拢了过来,探看他老人家采茶的情景。并且有给他递来竹编茶蒌的,有给他递来竹编斗笠的;接待员小杨拦也拦不住。而此刻毛泽东却格外兴高采烈呐。但见他戴上了一顶斗笠之后,却又立刻取了下来,并且不无诙谐地笑说道:“我这个人是从小就晒惯了的,晒不坏的,还是不戴它好。对口伐?”说得大伙发出一阵笑声,夹带着一阵掌声。
毛泽东一边采茶,一边询问小杨有关茶园的情况。比如问他这茶园是什么时候垦辟出来的,栽种的是什么品种呀,请谁来当指导老师的呀,小杨都一一作了清楚的回答。但到后来,他则往往被问得无言以对,张口结舌的。譬如问到是施肥是施的什么肥,究竟是饼肥,还是灰肥,或者泥肥,或者粪肥;浇水是采用的老办法,还是新办法,浇的是湖水,还井水,还是自来水;炒茶是手工炒的,还是机器炒的,这茶是不是也叫西湖龙井,请人鉴定过没有,合格不合格,评茶师是怎么说的,到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话,啊呀,叫小杨听得直发惑,根本就答不上来。他没有想到毛主席竟会问得这么一样。小杨尽管听得直发懵,却不免又是感动,又是自愧:“主席,都怪我太粗心。”他说,“凡我答不出来的,我再去请问别人,而后再向您老人家报告。”
“不,不是‘报告’,我这是请教你嘛!”毛泽东微笑着说,“种茶我是外行,你们才是内行呐。”
当然,他们的这番对话,当时并没有被一一录制下来。然而他俩对话的镜头并采茶的镜头,却被新华社记者拍摄下来。不日之后,就刊载在《浙江日报》的显著版面上。――那是摄下一个极其清晰、极其不凡的历史瞬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