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开始有茶馆,这是无法确定的。古代民间卖茶水的事早有记载。当初在漫长的驿道旁,荒村野渡边,半路亭中,分径岭上,古人为了照顾旅客,设摊卖茶,放桌放凳供休息,这种茶寮在前几年公路不通的边远山区还能见到。他们烧开水的风炉是三眼长火弄,40度向上接连烟囱,每只灶眼上放一只“来烧罐”,客来一把柴火,半支烟功夫,水就沸腾了,原来这种“来烧罐”是用做砖瓦的陶土制造的,壶高20厘米左右,壶腰直径不过22厘米,腰以下渐小,底直径10厘米,底部有锥状“漏斗”突入壶腹,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所以,水容易烧开。三把罐子交替受热,供应开水神速。在村镇集市的形成中,茶馆也应运而生,为农民销售产品有个落脚点。而在城市,茶馆进一步发展,馆内陈式也不断变化,从长条桌到八仙桌,从大堂到内设雅座。以清初北京馆为例,当初店堂内设长案,茶叶与开水分别计资,有自备茶壶和茶叶者,可只买开水。茶客以旗人为主,虽官至三四品者,亦携鸟笼入坐茗憩,与马夫走卒杂坐攀谈,而一般显要则不入茶馆。
据古文记载,江宁(今南京)乾隆未叶始有茶馆,从“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人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记述,这种茶馆是相当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馆,有的可供鸦片,有的茶馆在“每日未申之时,妓女联袂而至”,可见相当混乱。旧社会,湖州城内有十多家茶馆茶楼,友会聊天的,谈论诗文的去处都有,而大多数茶馆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场所。解放后,茶馆一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破除迷信的阵地。后来,茶馆一度衰落了,因为运动中无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气。改革开放后,茶馆又兴旺发达了,但是似乎只适应市侩们的需要,一般退休职工可望不可进,只好自备茶瓶,三三两两相叙公园边沿阶石,排排坐消磨个把小时,茶水虽凉,阳光温暖,要想说的话吐出为快,心中一乐,真是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