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文革期间断档很久没有表演的京味民俗表演艺术家请到老舍茶馆,如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相声界泰斗马三立、候宝林等,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挖掘拯救一些濒临消失的艺术样式,如双簧和含灯大鼓。
所有这些努力,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又以另一种巧妙的方式确立了初创期老舍茶馆的品牌。
在开业的最初三年里,老舍茶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坚持传统文化的定位,老舍茶馆很快引起世人尤其是海外的关注。在基辛格、布什等国际知名政要先后到访并参观后,老舍茶馆立刻声名鹊起,经营局面也一举打开。
如今,老舍茶馆已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并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一座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尹智君也逐渐爱上了茶馆。
女承父业
2003年,是老舍茶馆创始以来非常特殊也非常困难的一年。由于非典,茶馆半年没有营业,大部分员工歇业在家。6月,老舍茶馆创始人、德高望重的尹盛喜先生溘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对父亲和茶馆一百多位员工的期望,尹智君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经营的使命和责任。
尹智君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衡茶馆的产业结构。她敏锐地意识到老舍茶馆的发展除了继续强化已经名扬海内外的京韵文化外,还需要一处环境相对幽静、隔离的商务空间,建立以茶为核心的茶院,于是提出了在茶馆二楼建立一个融合北京四合院文化的四合茶院的建议。
尽管这一构想颇具创意,但提议还是招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质疑。最大的争议在于当时京城很多做“茶”的茶馆一半都在亏损,而茶馆当时又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老尹总刚刚去世,茶馆半年没有营业,资金运转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拿出一大笔资金在前门这么一块宝贵的地方做四合茶院是否得不偿失。
“从小我就生活在四合院,四合院里有我快乐的童年和温馨的记忆,四合院更是我们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设四合茶院符合茶馆的文化理念和定位。”对四合院文化情有独钟的尹智君坚持自己的想法。|||
四合茶院的建造过程倾注了尹智君大量的心血,甚至小到每件摆设、挂件的放置,灯光的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