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饮料,至1996年乃位居非酒精性饮料的龙头;1996年各类茶饮料销售率为:乌龙茶(31%)、
绿茶(l6%)、
红茶(6%),其它为调味
红茶(如奶茶、花香
红茶、果香
红茶、加麦
红茶等)合计47%,
红茶系列饮料合占53%,乃为台湾饮料茶的主流,此为台湾每年需输入数千公吨
红茶的主要原因。 目前台湾地区茶园面积约二万一千公顷,某中于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嘉义、云林、宜兰、花莲及台东等海拔数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间的丘陵地、缓坡地及高山等,年产量约二万二千公吨。 台湾之
茶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而成就台湾独特的茶艺文化。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建筑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 1975年后,台湾经济起飞,生活水准提高,政府辅导举办优良包种茶、乌龙茶比赛及宣导国人饮茶,茶艺馆逐渐兴起而取代盛极一时的港式茶楼饮茶方式。爱茶人士及业者也相继成立推广茶艺文化的民间组织,于1982年9月首先成立「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并提出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1984年9月由茶艺业者筹组成立「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阐扬中华茶艺文化,推广茶艺精致生活,促进国际
茶文化交流为其宗旨,该会于1997年向内政部正式登记立案,并更名为「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仍简称「中华茶联」。1984年6月成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其宗旨为以茶艺平和优美的意境,建立国民新生活规范,使社会达到富而好礼的境界。1985年以来大专院校的学生社团亦相继成立茶艺社,推展学生茶艺活动。
茶文化的传承除藉由茶艺活勤外,茶业及茶艺文化杂志的出刊及流传亦占极重要的地位,台湾主要的茶学杂志,早期的有日据时期由台北茶商公会出刊的「台湾
茶叶月报」及「台湾之茶业」﹔近代的有由政府机关发行的「茶业专讯」,由民间团体发行的「茶讯」、「茶艺月刊」、「中华茶艺会刊」,由大专院校茶艺社出刊之「台大茶艺」、「茶艺专刊」及已商业化发行的「茶与艺术」、「茶与壶」、「壶中天地」及「紫玉金砂」等。 茶业在台湾有其经济生产价值,更有非经济性文化特质,目前台湾茶业面临劳力缺乏、工资高涨、消费者口味多元化、
茶叶进口日益增多之压力,但若能调整产销结构,应用新科技、新技术提升
茶叶产制技术,结合茶业科技及茶艺文化促使茶艺生活化,发展休闲茶业,及发扬
茶文化特质,必能使传统产业现代化及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