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古老而崭新的农村,就只能身临其境地来感受,如其不然,乃至都不能描绘、难以想像,更无法加以比拟。
三
依照传统的农村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你也许会问:既然是农村,那么庄稼呢?庄稼在哪里?支撑着这样一种美好而富裕的日子的支柱,会是什么呢?
是茶,其实我们已经说过了,这时候也已经看见了,是茶。
是茶乡的人们的深情和厚谊,养育了茶园的欣欣向荣的风采;而生生不息的、林茶相间的茶园,则养育着茶乡人民的美丽而从容的人生。我们不妨说,茶和湄潭人,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当茶让这里有了一份日子的时候,就把茶交付给了这里的人们。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而在《中国茶经》、《茶叶大全》和《茶经述评》这样一些著作里,学者们还指出来,云贵高原、川滇黔毗邻的山区,还正是原产地之中的原产地。茶圣陆羽在《茶经》的一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说的“巴山峡川”,所指的即是今天的重庆东部、贵州北部地区。而湄潭属于夷州古地,更是《茶经》之中列出来的一处产茶盛地。有种种的记载和物事,茶籽的化石、古老的茶树、还有流传下来的习俗和茶具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片土地上的茶事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
也许这儿的人们不曾用规范的言辞,来表说人们应该如何生存在天地之间的道理,但茶乡的人们从久远的历史的长河里走过来,走过的正是一条以茶为生、与茶共生的道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滴露水养一叶草。并且蛇有蛇路,鸟有鸟道,人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是不是呢?我们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是深深地扎根在茶乡的人们的心目之中的。
四
我们说起茶乡湄潭的茶事,便不能不想起一段艰难的岁月,想起那一段对茶乡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那是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工商企业、科研机构、还有许多的大学,都不得不向后方搬迁。这一年,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多位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生)的带领下,来到了湄潭,在这里筹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这样我们就看到,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仿佛注定一般地,就是茶乡湄潭打开的。
也是在这一年,浙江大学的师生在校长竺可桢先生的带领下,也来到了湄潭,不久即和中央实验茶场一道,组建了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为贵州、为湄潭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茶叶和桑蚕工作的学生。
不仅如此,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先生等人士,还和浙江大学的教授们一道,成立了一个诗社,叫“湄江吟社”,用来唱和他们为湄江的茶叶写的诗。
乱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
松柴炉小初红火,岩水程遥半旧甄。
这即是刘淦芝先生在品尝新茶时写下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来,“山居”、“雀舌”、“松柴”、“岩水”、“旧甄”,写的也就是茶乡湄潭的情景。
大师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湄潭这片土地上,把湄潭茶业的发展,领上了一段更宽阔、也更兴旺的路程。
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
而今我们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看见是这小小的茶叶在伴随着人们,从漫长的岁月里走过来,从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走过来,直到走进了新的时期,走进了新的时代。
五
现在,在经过许多的曲折和探索、许多的胜利和挫折之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终把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写在了我们的旗帜之上,这就更加让茶乡人民看清了自己曾经走过的途程,更加坚定了茶乡人民“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决心和信心。
在这样的千载难逢的机遇里,茶乡人民围绕着“湄潭翠芽”这一总的茶叶品牌的打造,又开始了一次对日子的新的建设。
这是生产的建设,从茶树育苗开始,在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直到仓储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严格的技术标准来完成,建立和完善了茶叶质量的保证;
这是市场的建设,现在茶乡的产业已经形成了“基地--茶青交易--加工企业--西南茶城--省内外销售市场”,这样的网络和体系;
这是生态的建设,现在湄潭县已经成为“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这也是生活的建设,人生的建设,茶乡人民的美好的农家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让人们向往和赞叹的生活模式,而湄潭茶乡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湄潭翠芽”这一品牌,正是这一系列建设的成功的结果,是对这一系列建设的成功的概括。它形如月芽、富硒富锌;夜雨催生、栗香浓郁;汤色明亮、新而醇厚,也已经成为连续获得了28次国家级金奖的名茶。
六
中国首位茶学院士陈宗懋先生,在参观了湄潭茶乡之后,高度赞扬了茶乡的成就,他说:“这是我走过全国很多茶区都没有看到的林茶相间的生态环境。”他认为,这样的茶园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一个县能够集茶园生态风光、茶文化景观、名优茶加工、茶籽油提取、茶多酚系列产品开发和茶馆休闲业为一身,在全国就只有湄潭才做到了。
绿色孕育希望,生态成就未来。再过一些时日,湄潭的茶园将达到三十万亩。三十万亩,从山那边的林间铺来,又从山的这边向林间隐去,绵延三百里。这是茶乡人民铺展在人类家园的充满生机的绿色地毯,是三十万父老乡亲及其子孙长远的生计,是绿色的金子,是上天赐予的“金不换”。
哦,我们的小小的茶叶,我们的既平常又质朴的茶叶,由于受到天地的滋养,得到人们的关爱,所以它一旦展开来的时候,就能够于微粒之中转动大千世界。它不仅能够奉献给我们一个梦一般美好的茶的世界,而且还会把这种对于生存的理解,把这种化解危机的路径,也一并地奉献给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