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原来在蓬莱
发布时间 2009-07-07 浏览 29361 次
乡下、台北桥下人力市场边亦还碰得到,这也是「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的由来。平民化的「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富绅喝的则有另一种称呼叫「懒神茶」。在南投茶山长大,三代种茶的陈焕堂指出,过去老一辈台湾人称「工夫茶」为「懒神茶」,也就是带着嘲讽味道地认为,这种喝法有爱秀、「展风神」(显示自己时髦)的意味,足见过去「工夫茶」不是普罗百姓的一般嗜好。似乎只有曾经为儿为女付出心力,如今「功成身退」、「有闲」的老人,或是有钱有闲的富绅阶级能够享用这等「工夫」(闽南语有「泡得仔细」之意)好茶。而从台湾有种茶行业的清末到经济起飞以前,一般庶民家庭喝什么茶?「拣几根茶梗丢到茶壶去,便烧成一大桶茶水,」陈焕堂这样形容。看来,喝茶为了「解渴」、「时髦」做秀,或作为一种闲适生活的享受,喝茶的不同功能,似已有种种区分。 茶不在「茶」,意在闲适 台湾光复后,中国旋即内战,两百万军民自大陆来台,喝茶的方式也加入了多元色彩。当时,在中华商场内,与「闽式老人茶馆」互相对照的另一支是「外省老兵茶馆」,习称「清茶室」。熟知茶馆发展历程的解致璋指出,闽南茶馆喝的是乌龙及铁观音茶类,以小壶泡为主。清茶室则以清茶及龙井为主,泡法不以红泥小壶,而以玻璃杯等大杯泡,有点类似早期台铁观光号列车服务员以滚烫热水冲茶的情景。 为何不同省籍的老人会有不同的喝茶方式?解致璋表示,这样的区别其实也很好解释: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产茶种各异,喝茶的习惯,包括随之所用的器皿也就不同了。「江南盛产发酵较轻的龙井类茶,用玻璃杯泡最合宜,乌龙茶发酵成分稍高,用可通气的红泥罐最能入味,」她解释。当时,与这些老人茶馆共存的一些喝茶空间,还有林立在公园内大树边或庙口前的茶摊,那也是尚未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台湾常有的闲适气氛。解致璋记得,过去阳明山温泉澡堂附近就有一摊,一杯茶附一只竹躺椅出租,当时在大学念书的她常常手抱一本书到那儿,一消磨就是一下午,而大树下清风徐来,鸟叫蝉鸣,老人、娃娃车小孩,一家同乐的悠然气氛如今仍深印在她脑海。喝茶,与闲适自在的气氛似乎总难分开,但是在一些茶界人士眼中,类似老人茶馆或树下茶摊那样「喝茶」意不在茶,意在「下棋」、「会会老友」,或是「消磨时光」等的喝茶方式,都不算真正的喝茶。台湾民间真正进入讲究「喝茶」:从茶叶茶道具、喝茶环境等的重视,是要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台湾茶由外销转内销,政府大量鼓励种茶成为一种『精致农业』以后,」对台湾茶叶发展历程十分清楚的茶商詹勋华说。 「台湾乌龙茶」一炮而红 历史发展有时很吊诡,如果依照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的看法,中国茶业的发展经历了唐宋明等几个颠峰,约在清代末叶的一八九○年代,因为战乱及革命,制茶工艺及饮茶艺术开始走向没落,但是翻开台茶发展史,就在中国内陆茶文化走向衰颓之际,一水之隔的台湾却因为历史的因缘,在茶叶工艺及饮茶艺术上承续晚明至清的「茶文化」风范,并且很可能开展出另一条新途。 根据台茶发展史,台湾茶树的种植,为清朝中叶的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到一八二○年)由福建武夷山移入,福建武夷山在宋明之际,已是制产最精致茶叶送给皇帝喝的「贡茶」区之一。台湾在清代所移入的茶种为乌龙茶,最先种在文山区,然后沿淡水河等地栽种,据说北台湾的石碇附近至今尚有百年茶树。在清代末叶的台湾开港之后,茶已是台湾最重要外销品之一。有「茶博士」之誉的前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指出,一八六九年,曾有一位英国商人约翰杜特,以「Formosa Tea」商标,将在万华茶厂精制的北台湾乌龙,直运纽约销售,「结果不但价高,且博好誉,」吴振铎表示,后来英商德记等五家洋行因此放弃在台收购粗制茶到福州精制、澳门试销的习惯,改在台湾直接精制乌龙茶,这很可能是「台湾乌龙茶」在国际第一次打出名号。日据时代以后,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北台湾桃竹苗为主的产茶区开始大量种植红茶,二次大战以前,红茶、半发酵的乌龙、包种茶是出口大宗。日本人对台湾茶业的经营,最大的影响是在各地设立茶树栽培试验场及制茶试验所,鼓励茶农成立制茶合作社及售茶会社,奠定台茶机械化、现代化产销等的基础。光复后台湾茶叶仍向外输出,除了红茶,还增加了绿茶,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全球性石油能源危机来临,台茶外销价格大跌,政府为不让已开发的大批茶园荒废,影响农民生计,遂转变台茶由外销转至内销的发展政策,此时,台湾制茶工艺已发展百余年历史了。 「奖」出制茶好汉 与中国千余年制茶工艺相较,台茶发展的百余年历史看似短暂,但是经过日据、光复后现代机械科学化方法的注入,使得百年来台湾制茶工艺的发展,特别是特产的乌龙茶系﹙包种、乌龙、铁观音﹚,呈现历史未有的新局。 詹勋华指出,一九七五年,以产制冻顶乌龙茶著名的南投鹿谷乡第一次举办全省优良茶比赛,第一名特等茶以每台斤四千二百元成交﹙当时外销的粗制茶一斤十二元﹚,重赏之下有勇夫,从此茶山竞相以烘焙、产制色香味俱全的精致茶为第一要务。木栅张协兴茶行的张智扬还记得当时「比赛茶」竞争激烈的情形。有茶农为了测验评茶人是否公平,故意将同一批制成的茶叶分成两包,用不同名字报名,结果同列「特等」名次。有次用了三个名字,结果评审仍未被骗,分列三个「头等」。上述被茶农「挑战」的评审便是前农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在一九八四年他退休以前,全省各茶区的茶叶比赛,他都是最重要的评审之一。据说他评茶,茶叶色香味外型之外,对毛茶制造过程,例如是不是下雨天采摘,日光萎凋的时间长短,或是茶叶品种等,甚至是不是隔季茶等,都能闻得出来。陈焕堂表示,这在轻焙火茶还容易掌握,对焙火较重、香气较沈的茶叶时,要作如此细微的分辨,就不容易了。类似这样,不只评「茶叶外型,还评制茶过程、节令气息」等评到「骨子」里的高超技巧,倒有点像古代品茶人对茶叶的精微赏识了。台中「无为草堂」茶馆协理赖孟焄指出,台湾产乌龙茶最多,因此「品」茶的层次,也以乌龙茶发展得最为细致。以无为草堂来说,「因为有幸处在乌龙茶产区的山脚下(台湾著名的乌龙茶区如鹿谷的冻顶乌龙茶、杉林溪、梨山、福寿山等高山乌龙产区都在中部交通网范围内)」她说,因此茶馆所卖的茶「清一色是乌龙」。不管是轻焙火的杉林溪高山乌龙,中焙火的阿里山乌龙茶,炭焙冻顶乌龙、或是「上等茶菁贮放五年以上,以传统古法炭火烘焙」的岩茶,幽香、艳香、甘香,滋味各不相同,在同一个茶馆,光是卖一种「乌龙茶」就有这么多层次,台湾乌龙茶的制造工艺可见一般。 怎样泡茶最合宜? 从台茶发展的历程看来,七○到八○年代可能是「台湾茶文化」从过去富绅及平民阶级「两分」走向界线模糊的年代。解致璋指出,当时国民经济景况「人人富起来、又买得起好茶」显然扮演关键角色。而因为茶价所费不赀,为「茶器与环境互相搭配」,讲究喝茶器皿、重视品茗环境等「品茗文化」也逐渐被及大众。 生活化的「品茗文化」开始扎根。一九七七年,台北市林森北路开了第一家工夫茶馆,有别于过去老人茶馆及清茶室的自在气氛,「中国工夫茶馆以苏州园林为装潢主线,强调中国古典格局,希望客人在繁忙的现实社会里,享受笙箫绕梁,且有馨芳茶香的温煦世界,」《台湾茶文化之旅》作者张明雄描述,这类的茶艺馆在一九七○末、八○年代初在台北等都会大量出现。茶艺馆不仅卖空间,以及从特定茶山找来的精致好茶,还传播「茶艺」,也就是说,卖茶之外,还教客人怎样泡好一道茶,除讲究茶叶知识、水温、泡茶器皿外,还要注重泡茶仪态。以泡茶为主要课程的「茶艺班」出现。曾任陆羽茶艺公司总经理的蔡荣章指出,泡茶看似小事,要做好却要大讲究。例如拿茶壶,他建议大家用右手拿煮水器的水壶,左手拿装茶叶的小壶,不建议大家用同一只手拿,因为「看起来不平衡,有不安定之感」。倒开水至小壶时,水注要拉得高度合宜,免得「太粗像灌水不好看,细一点才有飘逸感」,而小壶倒茶汤,不宜拼命摇动壶身,「有逼人太甚,急躁不留人余地之感,」他说。如今仍是茶艺班老师的吕礼臻也表示,例如双手捧杯的「奉茶」姿势,怎样才能「不失礼,又不会礼太过给人压力,」他说,就看怎样斟酌,还有学习者的慧心体会了。 找寻「中国茶道」 「茶仪」的讨论之外,「工夫茶」泡法可以怎样再改良也是热门话题。小壶泡是否一定要有茶船、闻香杯、茶海、茶盘、茶拨子等「这么多的茶道具」,是不是可以简省成「一壶两杯」,甚至为何一定要用小陶壶,可不可用唐式横把壶,甚至不用壶,用盖碗泡等。「茶道具由简单到繁复,再回到简单,台湾的饮茶方式似乎就在这两头摆来荡去,」张协兴茶行的张智扬表示。 在茶仪、道具等茶事的探讨之外,对有关「茶与人生」等茶道精神的探索,也是茶界人士讨论的核心。「中国曾发展过精致的饮茶艺术,但中国是否曾经发展出茶道,相对于大家熟知的『日本茶道』,『中国茶道』又是什么?……」茶界人士抛出议题。如果说一千年前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茶道的「圣经」,我们或可从中得到一些答案。《茶经》下卷除了明白记载泡茶的要诀,也点出中国人喝茶的一些态度跟方法。例如喝茶要喝「本色茶」,不要加果加料加味。而「茶性俭」,量不宜多,不要牛饮。类似清代小说《红楼梦》栊翠庵妙玉喝茶的提示:「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换言之,中国人喝茶,不只在喝「滋味」,甚至还要喝出茶的「境界」而这境界也是有层次的,像倒吃甘蔗一样的,越尝越好。唐代文人卢仝在寄给谢姓好友的一封「寄茶信」,著名的「七碗茶」诗是这样说的:茶能使人提升,先是润肺滋喉(一碗喉吻润),接着能解胸中孤独烦闷之气(二碗破孤闷),再接着是脑筋清明,肚里的想法能抒发(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然后是身体畅快,微微地发汗,平日不高兴的事情,也随着毛孔疏散掉了(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然后身体会感觉无比地清爽(五碗肌骨清),然后是能通仙灵(六碗通仙灵)。再下来呢,卢仝劝人不要喝了,因为再喝的滋味之妙呀,会让人羽化成仙,两腋生风,飘飘然飞到蓬莱仙岛去了。(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您喝第几碗茶? 今日在台湾,能够喝茶喝到两腋生风、飘然而去的可能不多,七○年代至今的喝茶人甚或还有点儿严肃,想要从喝茶中找些哲理什么的,他们提出了种种像是广告文案的准则:「中国饮茶思想要追求纯洁、平和、安详、高雅」、「茶道四义是美律、健康、养性、明伦」、「茶艺精神在清、敬、怡、真」、「透过茶艺观照自我,建立群己关系」等,这些说法听起来像在复兴传统文化,又像是理想生活提出呼吁,但若深入来看,这是否也是「藉茶入道」,正是「呼应现实生活」? 从茶道具、品茗环境等的精进,到茶界人士致力追寻的「中国茶道」,这是不是就是九○年代台湾「茶文化」?在这样看似优雅、精致的「茶文化」气氛下,文化评论者林谷芳却提出另一种观点。他提醒众多爱茶人士:「喝茶,杯子小,但一定要喝出大器,」他说,茶因为跟人的生活太接近,「物性」太高,人们有没可能「逆着对」,在喝茶时不一定那么重香味,重名家器皿,或是重茶叶外型。「繁忙中喝一口茶,讲究生命的自在闲适当然好,但是人生在爽以外,还有很多不爽的东西,喝茶又怎样可以喝出一股苍茫之气?喝出心胸的开敞?」「茶的物性很高,如果没有自我提升,一不小心就溺在里头了,如果喝成了『品味、雅痞』就变小了,这样的细,跟牛饮有什么不同?都是受自然惯性拉扯,都是求爽不是?」林谷芳说。茶,原本是农产品,饮茶,也原本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之事,但是在有情中国人数千年文化的映照下,饮茶生活却被经营出滋味、哲理、境界等种种与人生挂勾的大事。赏茶、玩杯,又有一手漂亮泡茶仪态的看家,您喝到第几碗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