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的『日本
茶道』,『中国
茶道』又是什么?……」茶界人士抛出议题。如果说一千年前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
茶道的「圣经」,我们或可从中得到一些答案。《茶经》下卷除了明白记载泡茶的要诀,也点出中国人喝茶的一些态度跟方法。例如喝茶要喝「本色茶」,不要加果加料加味。而「茶性俭」,量不宜多,不要牛饮。类似清代小说《红楼梦》栊翠庵妙玉喝茶的提示:「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换言之,中国人喝茶,不只在喝「滋味」,甚至还要喝出茶的「境界」而这境界也是有层次的,像倒吃甘蔗一样的,越尝越好。唐代文人卢仝在寄给谢姓好友的一封「寄茶信」,著名的「七碗茶」诗是这样说的:茶能使人提升,先是润肺滋喉(一碗喉吻润),接着能解胸中孤独烦闷之气(二碗破孤闷),再接着是脑筋清明,肚里的想法能抒发(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然后是身体畅快,微微地发汗,平日不高兴的事情,也随着毛孔疏散掉了(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然后身体会感觉无比地清爽(五碗肌骨清),然后是能通仙灵(六碗通仙灵)。再下来呢,卢仝劝人不要喝了,因为再喝的滋味之妙呀,会让人羽化成仙,两腋生风,飘飘然飞到蓬莱仙岛去了。(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您喝第几碗茶? 今日在台湾,能够喝茶喝到两腋生风、飘然而去的可能不多,七○年代至今的喝茶人甚或还有点儿严肃,想要从喝茶中找些哲理什么的,他们提出了种种像是广告文案的准则:「中国饮茶思想要追求纯洁、平和、安详、高雅」、「
茶道四义是美律、健康、养性、明伦」、「茶艺精神在清、敬、怡、真」、「透过茶艺观照自我,建立群己关系」等,这些说法听起来像在复兴传统文化,又像是理想生活提出呼吁,但若深入来看,这是否也是「藉茶入道」,正是「呼应现实生活」? 从
茶道具、品茗环境等的精进,到茶界人士致力追寻的「中国
茶道」,这是不是就是九○年代台湾「
茶文化」?在这样看似优雅、精致的「
茶文化」气氛下,文化评论者林谷芳却提出另一种观点。他提醒众多爱茶人士:「喝茶,杯子小,但一定要喝出大器,」他说,茶因为跟人的生活太接近,「物性」太高,人们有没可能「逆着对」,在喝茶时不一定那么重香味,重名家器皿,或是重
茶叶外型。「繁忙中喝一口茶,讲究生命的自在闲适当然好,但是人生在爽以外,还有很多不爽的东西,喝茶又怎样可以喝出一股苍茫之气?喝出心胸的开敞?」「茶的物性很高,如果没有自我提升,一不小心就溺在里头了,如果喝成了『品味、雅痞』就变小了,这样的细,跟牛饮有什么不同?都是受自然惯性拉扯,都是求爽不是?」林谷芳说。茶,原本是农产品,饮茶,也原本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之事,但是在有情中国人数千年文化的映照下,饮茶生活却被经营出滋味、哲理、境界等种种与人生挂勾的大事。赏茶、玩杯,又有一手漂亮泡茶仪态的看家,您喝到第几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