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茶畅想
发布时间 2009-07-07 浏览 33955 次
县拥有发展茶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已有史可证,也是各界的共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县在发展茶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文经济、技术技能、管理经验、营销渠道等诸因素上的劣势。我想只有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才能“百战不殆”。重大的产业决策,只有建立在“先胜而后求战”的基础上,才是科学与合理的。而“先战而后求胜”的作法,其后果是危险与可怕的。为此,我们己经交了太多的“学费”了!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谁也无法对市场作出绝对正确的预测。但了解茶业生产的过去、分析茶业市场的现状、把握茶业发展的趋势,是决策前所必须做的前期工作。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我县茶业发展的市场定位问题,应该多加探讨,多听各方意见。尽管“苦口”不一定就是“良药”,“逆耳”也并非都是“忠言”,然“偏听则明,偏信则疑”。就算没有益处,起码是不会有害处的。三、只有另僻捷径才是大量中、低档茶的出路既然在乌龙茶生产过程中,大量中、低档茶叶的产生是无法回避的必然结果,那就只有另僻捷径,在其它茶类市场找出路,才会有“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了。在讨论大量中、低档茶叶的市场出路之前,先回顾一下红碎茶的发展简史,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十九世纪中、后期,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西方诸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清政府迫于国内压力,拒签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拥有的茶叶出口专营特权。“东印度公司”也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把从中国购买茶叶,转为在其殖民地的印度及南亚诸国生产茶叶。在引进中国茶种以及传统茶叶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大量应用现代茶业科技。在茶叶生产机械化、生产工艺革新及营销方式上,奠定了现代茶业的雏形。红碎茶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从研制、推广到营销最成功的范例。从此,红碎茶的产销量一路飙升。近百年来,一直位居榜首,现占世界茶叶总产销量的50%左右,稳坐第一把交椅。为什么后起之秀的红碎茶,能独领世界茶业风骚?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远远超过具有几千年茶业发展史,又是世界茶叶故乡的中国?从商品生产角度来看,她的产生迎合了两大需求,第一是市场的需求,第二是现代茶业生产的需求。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诸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造就了大批的白领阶层和新贵族。他们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较高的生活品位,又乐以宫廷时尚为时尚。从此,宫廷贵族喝午茶的习俗,逐渐成为民间竞先效仿的时尚。整个欧洲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猛增,正如当时马克思所统计的:1793年,英国购买中国的茶叶“还不超过161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达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现在(1853年)已超过了6000万磅”。六十年销量增加了近四倍。然而,宫廷贵族喝午茶,是“有钱有闲”,而民间白领喝午茶,只能是“有钱无闲”。红碎茶“一冲即饮、一泡即弃”的“浓、强、鲜”特点,迎合了民间白领的“有钱无闲”,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饮法与咖啡相似的红碎茶,又属中、低档茶类,也争取了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加上东印度公司,几乎垄断了欧洲茶叶进出口,时间长达近二个世纪。在茶叶销售市场上,本来就拥有很高的占有率。其次红碎茶在生产工艺上,顺应了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到目前为止,红碎茶不管是鲜叶采摘,还是毛茶初制、精制包装,其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都远高于其它茶类。因此,其在生产加工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对经验的依赖性较小,生产技术容易掌握。所以,红碎茶的商品稳定性极强,生产成本又低于其它茶类。也正因为红碎茶的产生,迎合了消费和生产这两大需求。 其发展势头迅猛而持久,短期内就把中国茶叶,远远地抛在脑后也就不足为奇了。就是到了现在,红碎茶仍是最具竞争力的茶类。从产销量来看,过去、现在及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红碎茶都可稳坐世界茶叶的第一把交椅!如果说,红碎茶的产生伴随着时代进步的节奏,无处不飘逸着强烈的“现代”气息。那么,几乎与其同期产生的乌龙茶,则隐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茶文化的底韵。其独特的风格和品质,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毫不夸张地说,乌龙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茶香,是任何茶类所望尘莫及的。但作为茶之精品的乌龙茶,其生产由于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加上其工艺水平的发挥,对加工经验及气象因素变化的依赖性极强,所以商品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高档乌龙茶成品率极低,难以大量生产。目前,占世界茶叶的产销量,还不足1%!与红碎茶的50%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如果把红碎茶比作“一群牛”,而把乌龙茶比作“一只老虎”!试想,要去拔“九牛一毛”?还是去“虎口拔牙”?我想,我县茶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己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了!假如,能利用生产优质乌龙茶剩下的大量中、低档茶青。生产出“散发乌龙茶香的红碎茶”?直接面对欧美市场。若能从占世界茶叶产销量50%的红碎茶市场中,切出一点点蛋糕,不要说解决我县六、七万亩中、低档茶叶的销路,就是六、七十万亩,也不在话下!虽不能在短期内,与红碎茶一决雌雄;但用一、二十年时间坐上福建茶业的第一把交椅,也是满过瘾的!这到底是狂人痴梦?还是可达成的目标?不妨继续畅想畅想吧!四、呼之欲出的“福建唐茶” 首先,得给这个“散发乌龙茶香的红碎茶”取个名字,以便叙述。我想在她未来出生证的姓名栏里,填上“福建唐茶”四个字。“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对乌龙茶来说,“福建”意味着正宗、地道;“福建”也揭示了乌龙茶生产的地域性、排除了省外竞争者;“唐”对欧美消费者来说,意味着这种茶叶,来自具有几千年茶文化的东方,来自世界茶叶的故乡——中国!那么“福建唐茶”的市场潜力有多大?这是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福建唐茶”的市场定位,将直接面对已习惯饮用红碎茶的欧美消费群体;其次,将面对随着社会进步而加快生活节奏的原乌龙茶消费群体。所以极大限度地尊重他们的消费习惯,迎合他们对现代生活节奏的需求,是能否得到“上帝”青睐的基本要求。继承红碎茶“浓、强、鲜”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乌龙茶所独具的茶“香”。她将是“中西合壁”的时代产儿,能极大程度地凝聚茶之精华,展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是以现代生活方式,领略古老茶文化底韵的新兴茶类;最终成为一种能让世界上最广大的消费者所乐于接受的生活必需品。国外庞大的红碎茶消费群,国内不断扩大的乌龙茶消费群,都将是“福建唐茶”的准消费群!当然,中国加入“WTO”后,拆除了通往欧美市场的最大障碍。日前,德国宣布,解除对中国绿茶的强制性验测条例;其它欧盟各国,有的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对中国茶叶的强制性验测条款,有的相应降低了验测指标。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茶叶进军欧美市场的曙光。能否在欧美红碎茶市场中切走一块蛋糕?接下来应该是“看我们的了”!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茶叶市场来看,“福建唐茶”的市场潜力都非常巨大,前景也十分诱人!可以乐观地说:“福建唐茶”,以“香、浓、强、鲜”四大特点,挤身于世界茶叶行例,一展风姿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决定性的工艺革新,能否达成这一目标,也是制茶工艺研究的技术关键!那么试制“福建唐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也许是业内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然,“福建唐茶”不是乌龙茶与红碎茶的简单拼凑或组合,而是在对这两者扬弃基础上的有机组合。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新兴茶类,而不是两者的“混血儿”。正确的需求预测、关键的工艺革新及出奇制胜的营销谋略,都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举措。这就意味着,不但会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而且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竭尽全力去做好。红碎茶在我国的生产历史很短,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未开始。从国外引进到国产化规模生产,发展很快。1977年,比重已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3,产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可能是由于当时国际市场的制约,国内外贸体制的变革,加上我国茶树品种繁多、气候各异、加工工艺不同,难以形成品质稳定的品牌。八十年代初开始,产销量急聚下降,现已名存实亡!为什么又是大起大落?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茶学家们去考证吧。回头看看,在这之前,人们为“福建唐茶”做了些什么?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茶叶教科书描述。我国四川省曾进行过类似于“福建唐茶”的试验、试制工作。现录如下:“由四川省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西南农学院、巴岳茶场组成的高香切细红茶科研小组,继承和发扬祖国制茶技术的宝贵遗产,通过移植青茶鲜叶加工技术,在萎凋中加入了“摇香”工序,使以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提前到萎凋阶段,有利于茶叶中高香成分的形成和转化。在一年多时间里,对不同品种、不同季节进行了四十多批次的比较试验,初步模索到中、小叶种高香品质形成的一些规律。各批试验茶均有不同程度的花香,有八批试验茶的花香特别显著,说明了改革鲜叶加工技术,提高中、小叶种切细红茶品质的潜力很大”。“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移植青茶的萎凋、做青的技木措施,轻萎凋,重做青,多次试验,创制了花香切细红茶获得成功,无论外形内质都比一般的切细红茶好,获得好评,该所正继续试验研究,大量生产,开辟提高切细红茶的广阔前途,大力发展外销。云南、湖南侧重在品种上研究提高切细红茶香气,也做了不少工作”。(注:“切细红茶”系“红碎茶”的学名,“青茶”系“乌龙茶”的学名。)笔者在大田东风农场工作期间,于1983年也曾做过类似的试验、试制。试制采用两种工艺流程,也获得过带有乌龙茶香的红碎茶。现将我试制时的工艺流程,上述四川两家试制的工艺流程,以及乌龙茶、红碎茶的工艺流程,罗列如下以便比较:①红碎茶:萎凋—揉切—发酵—干燥②乌龙茶:凉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初揉、毛火、包揉、复焙、复包揉、足火)③西南农学院等:萎凋—摇青—揉切—发酵—干燥 ④四川茶科所:凉青—晒青—摇青—揉切—发酵—干燥 ⑤笔者A:凉青—晒青—摇青—杀青—揉切—干燥 ⑥笔者B:凉青—晒青—摇青—揉切—干燥从试制的工艺流程上看,四川的两个试验都是在红碎茶“萎凋”过程中,增加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区别在于“做青”程度不同。都没有剔除红碎茶的“发酵”工艺,也没有增加乌龙茶的“杀青”工艺。可以推断,“做青”形成的乌龙茶香,没有“杀青”固定,又在“发酵”过程中大量损失;鲜叶采用红茶系列的茶树品种,按红茶采摘标准采摘的鲜叶偏嫩,成香物质含量较低;当地不具备乌龙茶区特有的地域性因素(当时,人们对乌龙茶生产的地域性认识还是空白。日本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乌龙茶,至今仍无成功的报道。对乌龙茶地域性的认识,目前虽无“科学”定论,但已是国内茶业界人士的共识);同时四川茶农缺乏乌龙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做青”工艺的经验积累。这些因素,均不利于乌龙茶香的形成和固定;据此推测,其制品与工艺特点为:以红碎茶生产工艺为主,前期不同程度引入乌龙茶的“做青”工艺,保留红碎茶的“发酵”工艺,没有采用乌龙茶的“杀青”工艺。估计成品品质大部份趋于红碎茶,略带乌龙茶香。笔者的试验、试制系以乌龙茶生产工艺为主,后期改用红碎茶的“揉切”。工艺及品质特点为:A样的特点: 以乌龙茶生产工艺为主,后期改用红碎茶的“揉切”工艺, 保留乌龙茶的“杀青”工艺,不采用红碎茶的“发酵”工艺。乌龙茶香明显,但外形与红碎茶差异较大,外形较疏松,色泽偏青。认为,较适宜原有乌龙茶消费群体饮用(内销为主)。B样的特点:系以乌龙茶生产工艺为主,后期改用红碎茶的“揉切”工艺,不采用乌龙茶的“杀青”工艺及红碎茶的“发酵”工艺。乌龙茶香不如A样,但仍远高与红碎茶;而外形、色泽比较接近红碎茶。认为,较适宜原有红碎茶消费群体饮用(外销为主)。不管是将乌龙茶的后期工艺改为红碎茶的“揉切”,还是在红碎茶的前期工艺中加入乌龙茶的“做青”。其目的都是欲将这两种茶类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香、浓、强、鲜”的目的!是偶然巧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想应该是那诱人的市场前景在作祟吧!从生产技术角度来讲,筛选出具有“香、浓、强、鲜”特色的“福建唐茶”生产工艺,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试验、试制到产品,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么,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能否成功?要考虑的因素可就太多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讲,从试验、试制到大批量生产,从产品到其成为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品。也就是说,完成试制—产品—商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多长时间?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投资回报率多少?等等,等等,也都还是个未知数!也会有很多工艺、技术、资金、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明摆着,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不过,这已经是另外的问题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许就是办法?当然,假设不能是毫无根据的狂想,求证却极具智慧和才干。至于能否成功,取决于“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小心求证”过程。现在没有人能肯定地说:“行”或者“不行”!我看还是“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马克思曾说过:“最先投入朝气蓬勃事业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然而自古迄今,一切“敢为天下先”者都不可能绝无风险。五、急待定位的建设标准 “茶园与初制厂”的建设标准如何定位?我想,便于现代化管理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将来能否向规模经营顺利转移、能否高产优质高效、能否在茶叶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进军国际市场的根本保证。不管将来大田茶业如何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开园模式。制定出可持续发展,便于现代化管理,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需求的生态茶园标准。不管将来生产什么茶类,建立现代化的茶园都是先决条件。那么开垦新茶园,就不能忽视路、水、肥及梯壁保护等问题,要提高现有茶园开垦标准。宁可少开,也要开好,一定要为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管理奠定好茶园基础。路:首先要考虑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械化采茶;同时也要考虑,茶园与养殖业发展所需的相对隔离。水:是高产优质的保证,我县高山宜茶园地,又多处径流水源少的地带,多应采用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措施;建造大量蓄水池时,与沤肥池、滴灌压力池相结合。肥:不管是有机农业还是绿色农业,大量的有机肥来源,是最伤脑筋的问题。也许,茶园养鸡宜为首选;育肥阶段在茶园放养,既可增肥又可除虫。梯壁保护:梯壁种植豆科植物爬地兰,效果很好;不但保护了梯壁,也是有机肥重要来源之一,还是猪和草食畜禽的高蛋白饲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东风农场、大石农场有过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先例。现在以及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县农业生产单位都将是以农户为主体。茶园的建制和初制厂的设置规模,应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初制厂的工艺设置,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县制茶技工少、加工经验严重不足以及势在必行的机械化采茶的普及等具体情况。在茶青付制加工前增加简单的风选工艺,以便对不同茶青采取不同的做青工艺;同时筛选出机采的损伤叶另行付制,极大程度地减少死青对乌龙茶品质的恶劣影响。在做青车间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杀青、烘干产生的余热,对做青车间的温、湿度进行人工调控。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减少制茶新手对做青工艺的经验依赖,短期内掌握做青的技术要领。这无疑能在较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我县茶叶品质的整体水平,对减少低档茶的产生特别有效。六、千呼万唤的“现代”经营机制现代农业萌芽于传统农业消亡的土壤中。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变革,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悄然进行。从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到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直至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租赁—转让;从农民自发产生的责任制,到各地竞先效仿,再到政策许可,现在己由法律确认(今年九月份,全国人大通过了土地承包法,确立了农用土地流转、租赁、转让的合法性);在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悄然进行着渐进式的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既避免了社会动荡、流血与战争,又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不能不说,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人之处,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在大田茶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但是茶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顺其者生,逆其者亡”。试想,如果我们用“传统农业”生产的茶叶,去与用“现代农业”生产的茶叶竞争。就好比一群手持长矛大刀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战斗。其结果只能是悲而不壮。虽然其它农业行业进行过许多尝试,但对大田茶业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只有尝试和创新才有生路。“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经济利益是否相一致。如果说烟草公司员工与烟农收入的巨大反差,使我县烟叶生产不得不以乡、镇干部的乌纱帽作抵押的话。那么屏山乡台湾茶商与当地农民的矛盾,荷兰豆种植与生姜生产的维艰,无不体现在公司与农户经济利益的相背。茶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茶园为种植业,应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毛茶初制加工又是食品加工业,既可以农户经营也可联合经营;销售又属营销行业,规模大小各异,形式五花八门。但开掘国际市场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是难以胜任的。由于各自行业的经营形式不同,如何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最根本的目标,是如何调整、制约其经营动机,朝经济利益一致性方向发展。如果说茶园经营和初制加工立足于农户是切合我县现有农村实际情况的话,那么以公司为龙头组织这些农户进军国际市场,就是大田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司不但是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也是茶业与资金技术联姻的纽带。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茶业发展初期,就要为这种公司的诞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也许这种公司,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一将”了!大田茶业的发展,自然条件、市场前景己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夜半子规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东风;这东风就是现代茶业的经营机制;这种模式既要适应经济欠发达山区的现状,又要具有形成规模经营的潜力;既要能够自我更新、不断壮大,又要能够为广大农户所接纳。不但能使大田茶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且应极具市场竞争力。不但对茶业,也应该对其它农业行业,以及其它地区的农业,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反过来说,不能或不敢建立这种现代经营模式。那么吸引资金和技术就是一句空话,何谈进军国际市场?何谈发展大田茶业?当然,建立起这种模式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建立起来就完美无缺。但一定要去尝试,墨守成规是危险的,也是没有出路的。现在谁也不知道,这种机制是方是圆。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在发展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这就需要智慧和创新精神,更需要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胆略和气魄!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茶业发展机遇 1887年起,我国传统茶业在与西方茶叶生产和近代茶叶生产科学技术的碰撞中,由发展的顶峰,坠落到衰败的低谷。如果说,十九世纪的中华民族与茶业的命运一样,“由发展的顶峰,坠落到衰败的低谷”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用血与肉思考“如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己经用不争的事实说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炎黄子孙,就没有理由不重振雄风,走向世界的前列………现在,通往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已经拆除。“福建唐茶”,“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现代生产方式,以隐含中国几千年茶之底韵的独特魅力,与红碎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争雄的时代即将来临!大田茶业,没有环境污染的负担,没有“传统茶业”经营机制的惯性,没有“传统”茶叶生产工艺改革的阻力。一张白纸好写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省内,非“武夷酽茶”、“铁观音”主产区可比拟;在国内,其它省份被乌龙茶生产地域性所排除;在国外,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红碎茶主产区并非“一张白纸”,又缺乏乌龙茶生产的地域性因素和做青工艺的经验积累。这就是千载难缝、百年一遇的茶业发展机遇。大田茶业没有不崛起的借口!“福建唐茶”没有不走向世界的理由!这是中国茶业雪耻百年遗恨的开端!也是笔者默默跳动了二十年的“茶业心”!写到这里,还真有点“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而不能自己了。静下心来回头看看,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越看越不是东西。当然,不是行政领导,不必为成败负责;没有从事茶业工作,无需为得失犯愁;并非专家权威,无忌于“一言九鼎”。也许,正因为什么东西都不是,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已!不管将来大田茶业何去何从?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大田茶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畅想于二零零二年十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