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直至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租赁—转让;从农民自发产生的责任制,到各地竞先效仿,再到政策许可,现在己由法律确认(今年九月份,全国人大通过了土地承包法,确立了农用土地流转、租赁、转让的合法性);在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变的前提下,悄然进行着渐进式的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既避免了社会动荡、流血与战争,又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不能不说,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人之处,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在大田茶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但是茶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顺其者生,逆其者亡”。试想,如果我们用“传统农业”生产的
茶叶,去与用“现代农业”生产的
茶叶竞争。就好比一群手持长矛大刀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战斗。其结果只能是悲而不壮。虽然其它农业行业进行过许多尝试,但对大田茶业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只有尝试和创新才有生路。“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经济利益是否相一致。如果说烟草公司员工与烟农收入的巨大反差,使我县烟叶生产不得不以乡、镇干部的乌纱帽作抵押的话。那么屏山乡台湾茶商与当地农民的矛盾,荷兰豆种植与生姜生产的维艰,无不体现在公司与农户经济利益的相背。茶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茶园为种植业,应以农户为经营主体;毛茶初制加工又是食品加工业,既可以农户经营也可联合经营;销售又属营销行业,规模大小各异,形式五花八门。但开掘国际市场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是难以胜任的。由于各自行业的经营形式不同,如何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最根本的目标,是如何调整、制约其经营动机,朝经济利益一致性方向发展。如果说茶园经营和初制加工立足于农户是切合我县现有农村实际情况的话,那么以公司为龙头组织这些农户进军国际市场,就是大田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司不但是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也是茶业与资金技术联姻的纽带。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茶业发展初期,就要为这种公司的诞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也许这种公司,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一将”了!大田茶业的发展,自然条件、市场前景己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夜半子规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东风;这东风就是现代茶业的经营机制;这种模式既要适应经济欠发达山区的现状,又要具有形成规模经营的潜力;既要能够自我更新、不断壮大,又要能够为广大农户所接纳。不但能使大田茶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且应极具市场竞争力。不但对茶业,也应该对其它农业行业,以及其它地区的农业,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反过来说,不能或不敢建立这种现代经营模式。那么吸引资金和技术就是一句空话,何谈进军国际市场?何谈发展大田茶业?当然,建立起这种模式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建立起来就完美无缺。但一定要去尝试,墨守成规是危险的,也是没有出路的。现在谁也不知道,这种机制是方是圆。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在发展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这就需要智慧和创新精神,更需要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胆略和气魄!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茶业发展机遇 1887年起,我国传统茶业在与西方
茶叶生产和近代
茶叶生产科学技术的碰撞中,由发展的顶峰,坠落到衰败的低谷。如果说,十九世纪的中华民族与茶业的命运一样,“由发展的顶峰,坠落到衰败的低谷”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用血与肉思考“如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己经用不争的事实说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么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炎黄子孙,就没有理由不重振雄风,走向世界的前列………现在,通往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已经拆除。“福建唐茶”,“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现代生产方式,以隐含中国几千年茶之底韵的独特魅力,与红碎茶在国际
茶叶市场争雄的时代即将来临!大田茶业,没有环境污染的负担,没有“传统茶业”经营机制的惯性,没有“传统”
茶叶生产工艺改革的阻力。一张白纸好写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省内,非“武夷酽茶”、“
铁观音”主产区可比拟;在国内,其它省份被乌龙茶生产地域性所排除;在国外,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红碎茶主产区并非“一张白纸”,又缺乏乌龙茶生产的地域性因素和做青工艺的经验积累。这就是千载难缝、百年一遇的茶业发展机遇。大田茶业没有不崛起的借口!“福建唐茶”没有不走向世界的理由!这是中国茶业雪耻百年遗恨的开端!也是笔者默默跳动了二十年的“茶业心”!写到这里,还真有点“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而不能自己了。静下心来回头看看,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越看越不是东西。当然,不是行政领导,不必为成败负责;没有从事茶业工作,无需为得失犯愁;并非专家权威,无忌于“一言九鼎”。也许,正因为什么东西都不是,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已!不管将来大田茶业何去何从?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大田茶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畅想于二零零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