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体切换我要适应”
前段时间,杨咏安参加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令他为难的是计算机输入法的问题。“在台湾,我打字用的是注音输入法打繁体字。大陆的拼音方式和台湾的区别较大。因为,刚入学一年,还在适应简繁体的转换。考试的时候只好用台式输入法。新的输入法刚刚开始自学,但我相信只要肯学,一定很快。”
当记者将这一情况告诉天福茶学院驻校董事黄国辉时,他表示,允许台生用台式输入法考试,这是暂时必须实行的。但是,相信考试成绩统计方面,相关教育部门会有一套很好的处理办法,他也会将相关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
谢震峰说,除了要适应简繁体切换,更重要的是“融入”。他说,在校内,校行政人员和老师并没有把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这让他俩没有感到压力,学习、活动都很轻松,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我们还经常到漳浦当地的同学家里去作客,体验到更多的农家生活乐趣。”他们俩都酷爱体育锻炼,2008北京奥运会是他们最激动的日子。杨咏安还是篮球爱好者,入校不久就通过国家篮球二级裁判考试。为同学比赛当裁判,他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继承父业振兴中国茶”
两位台生的家庭,有着共同的特点。杨咏安的父亲,3年前就开始到龙岩漳平永福种植高山茶。现年19岁的他,原在台中市的高中就选修过园艺科。“在台湾,茶专业很少。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建了这样好的学茶经平台,我一上网看到相关介绍,十分向往。而父亲也极力推荐我来学习。终于,梦想成真。最近几年,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好,教育交流逐渐成为潮流,我就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谢震峰家在南投市,原在台湾德明技术学院学过两年企业管理,后服过两年兵役,还有过一年的商场服务生工作经验。他的父母是台湾茶农,叔叔在云南大理投资茶厂,和李瑞河有过交往,就介绍他来学习。“茶叶需要品牌、质量,才能做出大效益,归根到底是要经营。我相信原来学的企业管理基础,对我来茶学院进修很有帮助。毕业后,我会继承父业,或者帮叔叔打理企业。”
杨咏安感叹说,中国茶在世界上还叫得不够响,例如红茶的市场份额主要还不是中国的。他相信,越来越多的茶学院学生毕业,在茶业界懂茶专业、懂茶文化、懂茶经营,“两岸业界、专家和学子联手一心,中国茶的振兴指日可待。”
天福茶学院院长周巨根,原是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受聘而来,他深感责任之重,看到学生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他亦倍感欣慰。他说,中国茶要振兴,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现在,两岸学子济济一堂学茶经,未来台湾学生还将越来越多,这就是希望所在。”对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他十分乐观:“第一届学生还没毕业,已全部被天福集团各直营机构‘内定’。台湾学生毕业,必将成为两岸茶界沟通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