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建鸥县志》也载:“查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坪山,其他有严义山,山上有祝仙洞”,“鸥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见《闽产录异》),可见水仙栽培历史约在130年以上。
水仙是无性系品种,半乔木型,自然生长树高幅5米左右,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栅状组织双层;花冠大,整齐美观,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开花不结子,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崩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传各县”(见《建瓯县志》)。
水仙根系分布较深,栽植时,土层宜深厚;株型高大,行株距稍放宽;分枝能力弱,应及时修剪、摘顶,促进分枝;有易衰现象,枝干害虫多,宜加强培肥,采养相结合。
按“开面”采,顶菜开展时,采三、四叶。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谷雨前后二、三天)、夏茶、夏茶(复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寒露后)。每季相隔约50天。
制茶过程,做青阶段一般乌龙茶基本相似。做青后的工序则有不同,闽南乌龙龙注重外形的卷曲紧结,增加包揉工序与次数。闽北乌龙茶,为条形茶,不包揉。近来武夷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杀青后的焙制工序,采用武夷岩茶的杀青与揉捻方法交叉时行,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术又相异之处。
其制作工序是: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初烘(俗称走水焙)、包揉、足火。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武夷水仙“得山川清淑之气”。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清光绪年间产销量曾达500吨以上,畅销闽、粤、港、澳、南洋群岛、新加坡、英属婆罗洲和美国旧金山等地。
宣统二年,南洋勤业会进行第一次茶叶评比,金圃、泉圃、同芳星诸号,均获优奖。1914年又参加巴拿马赛会,詹全圃得一等奖,杨端圃李泉丰得二等奖。198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中央商业部银质奖章。
一叶赢得万户春,今日武夷水仙已占闽北乌龙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