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展茶产业是竹山县的不二之选
发布时间 2009-07-10 浏览 24041 次
济,农民接受快。

差异化战略找到“市场蓝海”

产业选对了,不意味着发展的障碍就此消除。

在鄂西北种茶,跟湖北其他地方不一样,情况比较特殊。

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敦桥说,跟宜昌、恩施、黄冈等地相比,十堰发展茶产业,有两大不利因素。

其一,春茶开园时间上,十堰比湖北其他地方普遍晚了半个月左右;

其二,鄂西北靠近陕西,缺水较为严重,种茶成本比较高。“如果我们拿产品出去,与宜昌、恩施、黄冈的茶叶硬拼价格、硬拼市场,显然难有胜算。”

怎么办?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从鲜叶供应来看,虽然竹山春茶开园时间较晚,但春茶采摘时间较长,有助于扩大名优茶的生产量。

由于特殊的光、热、水、土组合,竹山茶叶品质独特,该县被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从地理位置上看,十堰与我国大西北地区接壤,是进入西北地区的咽喉。

不回避劣势,不忽视优势,竹山茶叶的市场突破口,自然就展现在面前。

幅员辽阔、不产茶的中国大西北地区,为竹山及十堰地区的茶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于是,圣水茶场一方面在提高茶叶品质上,下足工夫;另一方面,将市场营销的主要精力,放在西北地区以及十堰本地市场。

差异化策略,让竹山茶产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像生产中药材一样种茶、制茶

短短四五年,竹山茶产业就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

县委常委、县茶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曹明权说:“竹山要乘势将比较优势做足,将茶产业做精、做大。”

近年来,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比较快。中药材作为治病救人的药品,市场对它的种植、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就是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材GAP种植,启发了竹山人的种茶思路。

要持续提高茶叶品质,就要像种植中药材那样,严格控制影响茶叶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茶叶生产各环节,达到“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当然,要调动茶农精细化管理茶园的积极性,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必不可少。

近四年,竹山县累计投入茶产业建设资金1900多万元,其中省农业厅扶持茶叶板块基地建设资金135万元。

对新建基地所需种苗,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实行无偿扶持。

财政扶持,使竹山县标准化茶园面积迅速扩大。四年内,新建茶叶基地5.7万亩,示范基地3500亩。

茶园扩大,带来丰裕的资源。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利用好?

在县里支持下,湖北圣水茶场利用市场的办法,整合全县的茶叶加工资源。

陈敦桥说,圣水茶场先后出资1200多万元,购买了县内几家较大的茶厂。然后,又投资1000多万元,对收购茶厂进行标准化改造。

此举,让圣水公司获得飞速发展。

2004年改制之前,公司负债270万元,年产值250万元;2008年,固定资产超过2500万元。

圣水茶场的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确保了竹山鲜叶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针对往常被放弃的夏秋茶,圣水茶场引进安溪技术,加工乌龙茶。茶农也因此多了一条增收渠道。

茶产业愈发展,竹山人尝到的甜头愈多。“力争到2013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年干茶产量突破1万吨,年茶业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努力使‘圣水毛尖’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对竹山茶产业发展路径,沈学强早有谋划。(原文发表于6月20日、以现标题转载本文者,必须注明来源:“西湖龙井资讯平台-湖北日报”,否则,请用原题《竹山的不二之选》或其它。)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