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权贵们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 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官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 也有反映.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大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 “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 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 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云云. 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 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 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 滏省市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廷缓者参 处”.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至迟在1726 年雍正四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巳岁贡.1734年雍 正十二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 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等语,可知那时已每 年进贡清宫普洱茶,是在思茅采办的.以后在道光初午,阮福《瞢洱茶记>中记载得更清楚.“检 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市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 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茶 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拆成一斤 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 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篆,匣盛茶膏共八色, 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就是普洱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 三种八个衣色,由当地官品办送清宫. 云南普洱茶,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港、 演、台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曰本、韩国等地广受推崇, 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 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 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 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 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 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 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 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 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 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 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 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 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 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 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 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 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 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 “港人尤重之”了。 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 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 (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 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 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 许时海先生还谈到:在数百种茶中,普洱茶是最能 代表我历史文化的产物。 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 然美的型态 二是,普洱茶除了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 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 三是,普洱茶具 有其“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 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 常常品尝,对其它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普洱茶真为茶中 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云南普洱茶历年耒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 喜爱与欢迎.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 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普洱 茶作为饮料除能满足人们生津解渴的功能还有极好的治疗和保建功 能,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和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将 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