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村“猪—沼—茶—林”模式种出的有机茶户均达1.5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有机茶仅茶青每亩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如今,田坝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的80%,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国家三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新观念:提升发展后劲
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距县城6公里。近年来,依托本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村民转变生产观念,短短几年时间,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有名的茶叶专业村。
就在几年前,金花村由于200多亩老茶园管理滞后、品种老化,基本没有产生效益,群众对种植茶叶顾虑重重,不愿种、不敢种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了让群众尽快转变观念,走上茶产业这条富民路。村支书潘本启没有急于求成,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引进了市场好、价格高的优良品种,号召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带头种茶,自己也率先用好田好土种了2亩,并请来茶科所的专家现场授课,指导改良了村集体原有的200多亩茶园的品种。
不到三年时间,新栽种和改良后的茶叶就上市了,且收入十分可观,揉制的茶叶有的每斤卖到100元以上。为此,潘本启趁热打铁,逐组召开动员会,群众栽种热情空前高涨,茶产业发展工作得以迅速推进。
2004年,金花村村支“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并克服土地征用等困难,说服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总投资15万元的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成为遵义市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在春茶交易时期日交易量近20吨,日交易额达40余万元。市场的红火带动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兴起和周边区域茶青市场的发展。
潘本启说:“为实现市场规范化管理,市场每天开市时间规定在下午六点,既保证了村民足够的采茶时间,也维护了价格稳定,促进买卖双方公平竞争,提升了茶叶发展后劲。”
观念一变天地新。如今,全村茶叶面积已从原来的200多亩增加到4000多亩,人均茶园1亩多,茶叶已成为该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原来村里的200亩茶园承包费也从几百元增加到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大幅度增长。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900元。
资料显示,遵义境内拥有茶农30余万人,所持有茶园面积在25万亩以上,占茶园总面积的48.5%。在这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中,湄潭、凤冈、余庆等县涌现出了13个茶叶专业示范村,仅湄潭县,到2008年初就有茶叶专业村7个、重点村28个,涉及茶农2万多户、10万余人。这些不仅为遵义的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和新典型。踏着黔北遵义建设100万亩茶海的步伐,这些茶叶专业村在茶产业道路上高歌前行。(原题为《规模出效益 种茶富农家--遵义茶叶专业村见闻》)(作者: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茶博会”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