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金观音的高效益吸引了许多农业企业的目光,除金福茶业外,阳光农业、顶峰农业、五龙山茶业纷纷加盟,使我市新增了许多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市大大小小的龙泉金观音加工企业已有15家。
这些有投资实力和经营策略的企业家纷纷成为今年金观音品牌的推介主体,他们以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抢占市场。
“在整个市场上,龙泉金观音的总产量还是很少的,有些地区还没有这种产品,所以谁先入驻谁就占领了市场。”一位企业家坦言。
被企业家看好的首先是市内市场。“龙泉金观音”扬名省内外,成为龙泉特产之一。作为一种新生特产,龙泉金观音茶叶比起其它特产,更有一种新鲜感和吸引力。为此,包装精美的金观音礼品茶特别俏销。
而在市外,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成为企业家们争夺的目标。金福茶业是最早迈出省外的企业,早在去年,该企业就相继在北京、苏州、杭州、丽水等地开出了“龙泉金观音”专卖店,今年又进军上海,接轨更大的市场。阳光农业不甘落后,抢先一步占领省内市场,杭州、绍兴、兰溪等地都有代销点。
成立不久的五龙山茶业有限公司敏锐地抓住商机,进军全国四大茶叶批发市场。7月13日,该企业在陕西省西安市茶叶批发市场的“龙泉金观音”批发零售店开业,如今,又在筹备沈阳茶叶市场的两家批发店,准备在8月初正式营业。
站在龙泉金观音已有的名气上找市场,似乎容易多了。尽管通过几年的培育,金观音茶叶产量一年高于一年,但几乎所有企业的手中都没有多余的产品。
品牌带动产业 农民成为受益者
“龙泉金观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省内茶叶品牌的“黑马”,声誉日隆。初获成功的龙泉人种茶卖茶热情高涨,建基地,种茶苗,办工厂,在品牌的带动下,我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2008年提出实施“茶叶翻番计划”,计划建成“金观音”基地5000亩。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建设进行扶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将茶产业建设工作继续列入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着力把龙泉金观音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政府主导公用品牌建设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调动所有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经验等,形成合力。受益面不再是一个企业或部分人,而是辖区内所有农民。
位于凤阳山麓的兰巨乡官埔垟村村民成为首批受益者。过去,该村村民多以种植香菇为生,但由于产量提不上去,市场价格也不高,香菇没能让官埔垟村民走上致富路。2005年秋,该村村民在荒田里种下了195亩乌龙茶苗木。然而,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又缺乏经验,57.6万支苗木仅有20%成活。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官埔垟村民发展乌龙茶的决心。2006年春,45万支乌龙茶苗木又补种在了该村的田地里。有了之前的教训,村民对栽培技术更加重视。在村民的精心培育下,茶苗长势喜人。虽然种植时间仅有3年,茶苗还尚未进入采摘高峰期,但依托“龙泉金观音”品牌,茶叶畅销,基地产生了较高效益,亩产值高达5000余元。种植面积也从195亩发展到800多亩。
乌龙茶的高效益激发了农民们的种茶积极性。竹垟乡红坞和山溪口等村也将金观音茶作为主业来抓,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今年也进入收益期。
200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发展到了3.38万亩,比2004年增长了92%,其中单“龙泉金观音”茶叶种植面积就达6000多亩。
采访后记:公用品牌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能提升农业经营层次,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更快发展。“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的运作,为我市其它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典范。目前,我市蔬菜产业开始申报“龙泉绿”公用品牌,食用菌产业开始申报“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龙泉灵芝”地理标志等。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公用品牌的建设,我市的农业产业必将迈入一个崭新阶段。(原题为《“龙泉金观音”品牌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