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出行另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来探访一下这里是否还有传说中的手工制茶。走访了几户茶农,不无遗憾的得知,由于高科技的运用,那手工制茶已经再也看不到了,即便是农家的自留茶,也早已经不再亲手揉捻,而是拿到工厂去加工一下,半天就可以拿回成品。可这举盏斟酌中,会不会品尝到其中缺失的文化呢?
关于这自留茶,茶农还告诉我一件他们颇以为自豪的事情:原来在这茶田中种植的茶树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用来向茶厂交茶青,换钱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的,而每家每户都有那么几垅茶树,可以称之为自留树,是专供自家人享用的,好比农家自留地中的蔬菜,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一切保持纯天然品质,等茶叶采摘之后,只送到茶厂中烘干一下,便拿回来喝,也不进行揉捻,以防破坏香气,也不加香。他告诉我说,现在大部分的茶叶加工厂进行的所谓的熏香,是很少真正使用茉莉花或者玉兰花,而单纯的用香精代替的,只有自家的这种绿茶才能称之为上品,是市场上决计买不到的。市场上所谓的明前茶雨前茶之所以要贵一些,一是因为季节好,此外就是由于这个时节害虫还没有苏醒,因此茶叶上很少有残留农药,可是他们却可以天天享用这种绿色的茶叶。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没有想到这小地方才出得茶中上品,我向主人讨了一点,只是稍微品了一小口,就觉得一股清香的气息马上充满了口腔,一直冲上脑门!觉得全身都是香的了。看着主人家中晾晒的茶叶,用手揉碎一片,又是一股清新的香味扑碧鼻而来,这时真正领略到了这茶叶的不凡。
既然无缘于手工制茶的情景,欣赏一下现代制茶工艺也让我的此行不算白来。沿着主人告诉我的方向行走不多时,便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以及闻到茶叶的味道。走到工厂大棚内,一户户的茶农正在用拖车将刚采摘的茶青过磅称重。随后便有人将茶青摊放在地上晾晒,过几日茶青上的水分半干以后,将茶青挑拣到竹篾上晾干,这个步骤格外的关键,因为这决定以后茶叶的成型与脆弱程度:水分多了,不易成型;水分少了,茶叶稍微碰撞,变成了碎末,降低了品质。待到茶叶水分干到了一定程度,便通过揉捻机将茶叶揉捻成我们最常见到的针型或者球型。由于茶叶中还有一定水分,揉捻之后容易结块,因此还要通过分离机将成块的茶叶弄散,最后进入滚筒烘干机内进行烘干成型。陪我同行的厂长对于当前的手工制茶的工艺的流失也感到非常痛心。不过这也是市场的需要。他们厂机器年产茶可以达到500吨,而手工只能有几百公斤,而且还是相当高的产量,再加上没有规范的操作,卫生方面也不一定能够保证,手工耗时长,无论从市场需要和卫生质量来讲,都不能不退出历史舞台了。回想起刚才所听到的香料问题,厂长淡然一笑,若只用茉莉或者是玉兰花,工艺又与制造茶叶差不多,又要花费时间,况且现在人们在茶楼品茶,要的就是那份意境与口感,谁又会管茶叶是怎么生产的。不过一些高档茶叶所用的香精也是取自天然的茉莉花或者其他花朵,只不过制作的工艺不同罢了。虽说这加工厂生产的茶叶不比自留茶,可首先卫生关是过得了的。此外这茶叶产出率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中也有差距。若只是普通的绿茶花茶,100斤的茶青可以出20斤左右的成品,可要是到了上等的茶叶,就只能出得1斤多,也算是百里挑一了。
离开了加工厂,让我的心自由的驰骋与这绿色的天地间,那一条条的茶垅好比绿色的小虫盘桓在山上,与那其间的泥土构成的和谐的彩带。那低处的茶田将身下的泥土完全覆盖,好比绿色的地毯,移步换景,那绿色的小虫好比活动起来一样,让人心中产生了一丝爱怜与童趣。抚摩那绿虫的毛发,摘一株茶尖在口中咀嚼,苦苦的,可其中又带着一丝甘甜。不知这是否便是苦尽甘来的最初语源了。少顷,山上逐渐起了雾,我的一个心愿终于了却,看那绿衣舞女蒙上白纱在翩翩起舞。雾气愈加浓厚,那仙女们也逐渐的消失在我的眼中,只留下那一片茫茫与心中久存不去的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