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8-02 浏览 28371 次
茶园的基础改造和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努力提高诸暨市茶叶的“色、香、味、形”内在品质。在创牌及优化品牌方面,诸暨市连续九年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推介活动,相继参加了香港、北京、济南、杭州等地茶叶展示展销活动,连续二年举办诸暨茶文化节活动,并在今年承办了中国浙江绿茶大会,有力地提高了诸暨市茶叶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科技带动。近年来,诸暨市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提高茶叶产业科技水平。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专门邀请中国茶科所、国家有机茶中心和浙大茶学系等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在重点产茶镇乡举办名优茶制作技术,新茶园种植护理等培训班。二是抓好“一联十”活动,即一个茶技干部联十个茶叶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先进媒介,及时、准确解答茶农的疑难问题。四是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使全市采茶机达190台、修剪机152台、名优茶制作机械1.1万台,机采茶园面积达3.5万亩、机剪茶园面积2.8万亩、机制名优茶1750吨,极大地提高了诸暨市茶叶生产水平,促进了茶农增收。

三、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如下五方面问题:

一是劳动力制约大。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名优茶采摘来说,完全依靠手工作业。据对东和十里坪茶园的调查,3000多亩茶园如全部采摘名优茶,每天需要采茶工3000多名。大量的劳动力短缺给茶叶生产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二是名茶附加值较低。目前,人工工资和煤、电、农资价格高位运行,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而茶叶价格提高不快,茶叶利润空间变小。特别是一些夏秋季大宗茶,价格低,利润更少,甚至出现亏本,茶农采制积极性不高,茶叶总体利用率不高。

三是茶叶品牌杂乱。诸暨市现有茶叶类注册商标121只,茶叶品牌呈“小、散、乱”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同工艺、同形态的茶叶,如针型茶,有“绿剑”、“乐剑”等好几个品牌。品牌重复带来了同质化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内耗。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诸暨市茶叶产业的经营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能力不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也造成了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难以控制。

五是政策扶持偏弱。诸暨市对新建20亩以上的良种茶园实行补贴,山区农民积极性高,但面积小,政策难以享受。近年,诸暨市每年有20家左右的茶厂申请无公害改造,今年又有18家,但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有限,只能选择进行改造。

四、对策措施

茶业产业是诸暨市传统的优质高效产业,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诸暨具有2000多年悠久的产茶制茶历史,唐时即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浙东产区古越州茶之一。诸暨文化昌盛,人杰地灵,仁人志士辈出不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诸暨自然环境优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丰富的植被资源,肥沃的土壤,适宜茶树生长种植。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眼“品种、品质、品牌”建设,采取扎实措施,努力提升茶叶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市政府出台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名优茶业的基地培育、品牌提升、茶厂改造和技术培训等,提升茶叶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茶园改造。着力推进特色规模茶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和先进实用的喷滴管设施,以及采茶、制茶等机械,力争到2012年,全市茶园良种化率达70%。

三是推进标准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积极组织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以及ISO质量体系、QS食品安全体系等论证,加快推进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以“绿剑”、“西子丽人”等为重点,以现代工业理念、现代企业制度,扶大扶强茶叶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联结基地带动农户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是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整合资源,重点培育2—3个名牌,强化品牌宣传,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一系列国际、国内茶事活动和农产品博览会,提升诸暨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拓展产业功能。深入挖掘茶叶产业的功能内涵,积极发展茶文化产业、茶休闲观光产业,开展茶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努力延长茶业发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作者单位:诸暨市农业局)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