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至此,记者不禁想起,在黔东一乡镇的采访。该镇书记介绍成绩说:去年引进7家企业办基地,种茶1000多亩,没一亩是农民自种。为何?这位书记认为,“企业才有实力种茶。而农民呢,一没经济实力,二不讲信用,三没技术,所以他们要种我不准种”。其实,该县政府对任何人种茶,都按第一年每亩补助1000多元,又加强培训,但政策到了该镇却变了调。记者见到,那些企业所种之茶,由于农忙等原因请不到人手管护,长势较差,野草丛生。而在邻近一个乡,由于大都是农民自办茶园,管护得很好。这说明,基层干部抓茶业,不能闭着眼睛捉麻雀,必须深入实际,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仔细比较哪种办茶方式更有利,择其善者而从之。必须思索到的一点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弱化带来的劳动力日益短少,随着人口老龄化银发浪潮提前到来,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会日渐突显。此种情势下,企业办基地会遇到更多的“用工荒”问题,远没有千家万户办茶园来得便捷和有效。千家万户办茶,又可把政府补助资金,变成公共权力给予民众的一种变相的“福利”,防止公共财富向极少数人倾斜,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加速茶产业升级,壮大可持续发展底气—有了国际市场的宏观眼光,国内市场的中观、区域市场的微观,就尽收眼底易于应对了
湄潭在扩大开放促开发中,着眼长远,放水养鱼。表面上看,财政收入受了影响,政绩也会一时难彰。但茶农得到实惠,企业得到休养生息,产业蛋糕逐步做大。到后来,企业回报了社会,茶农扩大了消费,内需就此拉动,经济良性循环。湄潭近八年的一惯作法,与去年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让利于民提振经济的举措,何其相似乃尔!
湄潭茶业的升级,不仅有着提升附加值的现实考量,更有着权衡世界市场大走势的国际眼光。本报2006年曾发表《贵州油茶产业蓄势待发》一文,文中提到:中国油茶一身都是宝,所含有效物质远超著名的地中海橄榄油,防治人体的四大杀手类疾病,远胜许多植物油等。茶叶与油茶同样,有益健康的作用也如孪生兄弟。特别是,面对世界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植物油又可提炼生物柴油,年产上亿吨都不愁销路。湄潭人看准了这一国际大市场、大机遇,既研制出茶多酚这一国际走势甚好的产品,更开发出茶叶籽油,现实效益乐观,未来潜力更大。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都能纵横捭阖了,又何愁国内市场不能得心应手呢!从这一意义上说,湄潭人找准了大突破口,抓住了大切入点,具有大眼光,具有穿透密密绿叶的眼力。
眼下,贵州许多产茶县都在加速兴办加工企业,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条。如果是就茶办茶地搞加工,路子就难宽广,近效就难彰显,未来也很费力。何不就像湄潭一样,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点,把开发之锄直取最深之处。毕竟,古人早有告诫在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万马奔腾着先鞭,勇于竞争又胸装全省茶业大局——将锐意进取真谛不保守地传给兄弟县,发挥了贵州茶产业“黄埔军校”的作用
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优胜劣汰,举凡先行者后进者,都怕输掉自己。
当下中国茶产业,可谓群茶万千品牌林立,竞争越来越酷烈。于是,一些地方,一些人,就越来越信奉“同行是冤家”了,相互倾轧算计就屡见不鲜了,更不必提相互提携相互传经了。但,湄潭人没这样,湄潭人有着不一样的眼界和胸襟。核桃坝村办茶出名后,前来取经者骆绎不绝,去年便达8000多人。对此,无论村民、村干,还是企业管理者,都从不保守,都是热情接待,都是真心传授自己的经验教训,让取经者含笑而归。在其它村,在乡镇,在县茶业局,在县几大权力机关,外来取经人都能同样获得“核桃坝待遇”。
其实,湄潭人何尝不知道竞争的滋味,何尝不知道前有标兵——外省的安溪、安吉等茶产业强县,后有追兵——本省44个产茶重点县,他们也在风起云涌地上规模,也在开足马力地探索精加工以至深加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超越湄潭,并对湄潭的产品形成大的挑战。但是,湄潭人更知道,贵州省委政府的打造茶产业强省的大战略,知道顾全大局的重要性,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而,湄潭人以其山区人民惯有的质朴秉性和胸怀,以联手打造贵州茶业的战略取向,把自己的经验不保留地传给了别人。因而,许多由此受益的兄弟县市人们,由衷地感激说:我们的发展,是湄潭经验的复制和延伸,湄潭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黄埔军校”。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湄潭,不一样的湄潭。(原题为《这就是湄潭,不一样的湄潭--“湄潭密码”的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