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还没有检测到不合格的茶青。因为,通过茶叶合作社、茶叶专业村、茶青市场的组织,老百姓也不断加强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了茶叶生产管理。”湄潭县茶业局长田维祥说。
当茶叶带来效益 经济社会面貌一新
复兴镇两路口村原是全省二级贫困村,2002年人均吃粮不足3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那时候百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村里也难免存在打牌聚赌,小偷小摸的人,农户之间纠纷也不少,最多的一年,有127户举家外出打工。”村支书唐兴浪回忆说。
当年底,新支书唐兴浪一上任,就带领百姓制定了一系列村规和产业帮扶制度。每月每个组要开一次产业例会,每一村民都按时到会,学习政策和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开始了“山上种茶,田中养鱼,圈里养猪”。产业例会上,常有村民询问,是否有新的信息和技术指导,这不得不督促唐支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要是例会没有新内容,很多村民就不会参加,我这个支书当着就不好意思。”通过例会,许多农民学到不少种植养殖新技术,还做到了户户普法,成为湄潭县“民主法制示范村”。
此外,村里还制定了一套重大灾害帮扶制度,村里谁家发生火灾,其余村民纷纷捐钱捐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两路口村家家参与了捐款活动,从过去贫困要人帮,到现在主动帮他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3117元基础上,可望达到3500元。
一业兴,百业旺。近几年来,湄潭在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拉动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情况下,出现了“茶业富村,旅游活村”的发展模式,依托茶园发展生态旅游,又为茶文化增添了漂亮的一笔,出现了龙凤村田家沟,核桃坝村,两路口村等乡村旅游村。村民唐书彬在两路口村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天收入200元左右。“我的农家乐主要是吃鱼,因为我家稻田喂的就是鱼,这个鱼吃的都是稻田的有机物,富含营养,味道也特别香,每天至少都有3桌人吃饭!”。以“千壶园”黔北民居新村为格调的核桃坝和正在修建的“茶海生态园”,田家沟茶文化旅游,连绵起伏的万亩茶海等茶叶主产区,都成了茶旅互动的新亮点,成了农民致富和就业的主导产业。
如今湄潭,各个村寨都通公路,村连村,户连户,基本都是水泥路。记者驱车乡间,满眼都是连绵起伏的茶叶基地,绿油油的田园风光,新修的黔北民居,叫人赏心悦目。如今湄潭茶产业,正在努力从抓茶产业数量到抓质量,从抓茶叶产品到抓湄潭茶叶品牌,从茶叶省内市场的扩展到向国内外市场扩展,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一新。
一片茶叶,改变了湄潭山乡,而它的后发优势,也将逐渐显示出来。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可以发问:湄潭,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田维详 何义龙 陈正芳 杨秀琴 周建娴 应腾 陈大鹏)(原题为《茶叶改变的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