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名优绿茶产业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09-08-14 浏览 28082 次
来一直批量生产优质晒青、烘青绿茶。近三、四十年来茶园周边村落、民间流行按龙井茶制法小锅手工制茶,成品茶外观体形扁长、色绿;内质香气高远,滋味鲜纯。因与江南的龙井茶结了缘,每年二、三月,就有一些江南人守在宝洪寺周边各制茶点,收得3—5公斤宝洪茶当天就邮政专递回家乡,用宝洪茶去当“味精”拼配他们自家的龙井茶。

宝洪寺已毁损五十多年,周围的参天古树以及植被都被砍得干干净净,只留下茶园。由于生态十分恶劣,茶园面积几十年间日益缩减,茶树过于衰败,基本每年只采春茶,产量极低,保有不足1--3吨的商品量。

1.4石林茶

在石林风景区一侧的天生关螺蛳塘村,有数百亩茶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栽植的小叶种茶。八十年代初期原曲靖路南县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开发了“拥翠”、“叠翠”两个精品名茶。“拥翠”“叠翠”条索细紧,呈小螺蛳状,汤色清绿明亮,滋味鲜爽纯正,香气高锐。当时被评为省级名茶。八十年代中旬,路南县行政区域划归昆明市。九十年代起,螺蛳塘从贵州眉潭引进小叶种,新植了近千亩茶园,间作了萍果、梨等果树,周边建有葡萄园等其他经济作物,购置了小规模加工机械,生产炒青、烘青绿茶和少量乌龙茶,虽达不到“拥翠”或“叠翠”或闽、台乌龙的水准,但一般的石林茶都具有汤色清绿明亮,香高,滋味纯正的特点,基本品质良好,极赋地方特色。

1.5安宁禄脿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安宁春绿”命名的禄脿炒青绿茶被评为云南省名茶。

“禄脿茶”有着云南大叶种鲜叶所制炒青绿茶特有的品质特征,“禄脿茶”成品茶条形肥硕,弯曲,色绿润,滋味纯厚,有板栗香,收敛性强。深受昆明市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中老年喝茶人的喜爱:“有滋有味,喝得过瘾”。后来以“禄雨春”命名的禄脿炒青绿茶也颇受好评。

在今安宁市的禄脿、草铺、县街一带有数千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昌宁等地引种栽植的云南大叶种群体茶园,当时与茶园相配的有14个初制所,规模都是一台滚筒杀青机和一台揉捻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回到滚筒杀青机中炒干,禄脿炒青绿茶的最初品质成形于此。八十年代中期在禄脿建了禄脿茶厂,以禄脿的茶园、初制所、茶厂具一定规模,所产鲜叶及成品茶数量和质量最好,后茶园面积、新植品种、加工方式、茶厂地点规模、品牌等又有所发展变化,但“禄脿茶”基本品质依旧。“禄脿茶”对云南大叶种适制优质炒青绿茶做了长期、积极、成功的实践,有典型意义。

2. 昆明地区名优绿茶现状

2.1昆明十里香茶

2006、2007两年间在市政府主持下,对十里香老茶树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顺利展开,第一步是将残存在十里铺(今东三环虹桥立交下)的10余丛百年以上老茶树成功移栽至云南农大茶学院的教学实习茶园内管养;同时列为昆明市的古树名木进行保护;第二步是在松花坝水源保护区内三家村山上建了一名茶品种园。目前,有9丛老茶树恢复生机状态良好,名茶品种园内以十里香茶为主的名茶品种生长势也很旺盛。

云南农业大学的张芳赐老师保存和选育的十里香茶树品种在茶学院的教学实习茶园内和雨树村都有小面积良好的生长。

在临沧茶科所品种园内、在安宁草铺邵九茶园内有少量20龄以上十里香茶树存活。

2.2宜良宝洪茶

宝洪寺遗址旁现存有500亩连片茶园,在周边零散分布约500亩茶园,都是树龄在三、四十年的老茶园,树势衰败。有十数株老茶树散生于宝洪寺遗址周边的坡头地埂,自然生长状态良好。

昆明市、宜良县两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宝洪名茶的复苏,振兴地方经济。近二十年来,已投资数百万元,在宝洪寺旁集中连片的茶园上建了几次水利设施、喷灌装置旨在改良茶园小气候。2007年起县政府把《宝洪茶论坛》同花节、旅游节放在一齐年年办。至目前还一直在争取能让老茶园、老茶树复壮更新的项目。

2006年起宝洪寺旁集中连片的茶园、茶场转为私企经营管理,有可行的规划复苏宝洪名茶,配套加工机械、设施基本齐备,周边生态逐渐改善,树势稍有所恢复,成品茶产量和质量都有起色。

云南农大茶学院的教学实习茶园内、临沧茶科所品种园内、水源保护区名茶品种园内分别存有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宝洪茶树品种。

2.3太华茶

笔者曾多次在太华寺、华亭寺、龙门附近周边山上寻找,走访调查中有反映在观音山、西华街一带有茶树存活,几次专访也未曾见到过茶树,不能断定是六、七十年代栽植的茶树还是留传下来的太华茶。推想太华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应为晒青或烘青绿茶

2.4石林茶

主体为鸿鑫生态农场的千亩复合生态茶园 ,带动周边个体农户近千亩茶园。鸿鑫生态农场以茶为主,复合生态型茶园模式已见成效:高层果树已进入盛果期,收益稳定;中层茶树平均亩产40-60公斤;低层中草药材有短期收益,兼有少量养殖和其他经作桔杆,可供应茶园用农家圈肥。

茶加工车间就在场内,年产4-8吨绿茶,多为炒青和烘青。极少量乌龙茶。用石林春、彩云春等品牌。

2.5安宁禄脿茶

目前,安宁市的禄脿、草铺有茶园2000多亩,生产传统禄脿炒青绿茶的茶厂两家,成品茶质量稳定,高等级茶量少。用禄雨春、螳川生态茶等品牌。

2.6其它

1999年起东川区划归昆明,传说在其境内,金沙江流域生长着一种俗称老鹰茶的茶树,当地制毛茶口感好,做饮料有良好的保健功效。经调研表明这是一种樟科植物,可作饮料,有保健功效。

寻甸钟灵山生态园内有近500亩茶地,品种不详,推测应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植的苔茶。现生产旅游观光用绿茶,品质中等。

厂址在安宁海湾的“云南海湾茶业”、厂址在寻甸的“海潮茶业”都生产有少量自已品牌的绿茶。还有数家注册在昆明市或各县区的茶厂也生产极少量自家品牌的绿茶

3.昆明名优绿茶发展趋势分析

3.1昆明发展名优绿茶的必然和有利条件

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对于振兴云南茶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昆明农业产业结构中茶业并不是优势产业,昆明是作为茶树原产地的省会城市,被笼罩在强盛的云南茶树资源优势中,挖掘昆明地方茶树资源,是对全省茶树资源调研工作的补充。而昆明的气候和土壤、水源特点也显示具有生长中、小叶种名优茶树品种的优越条件,在考虑昆明茶产业的发展上,不能象大叶种茶适宜区那样大规模全面发展,而应综合考虑昆明历史文化沿革,科研、旅游资源等因素,以做精品茶、高档茶、名优茶为主,也只能走发展名优绿茶的道路。

昆明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窗口;这里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发展现代茶产业占很大的区位优势。这里高校多,科研院所多,与外界交流多,茶专门人才更多,这是发展名优茶产业所具备的科研、人才优势。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特殊地位下管理、加工、经贸条件优越、偏好本地茶、偏好绿茶的人群集中,正是发展名优绿茶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3.2 昆明名优绿茶的发展趋向

3.2.1 保名茶

五种名茶,各有兴衰历史,除太华茶,其余名茶都亟待抢救。

十里香茶:管养老树,让老茶树恢复生机;做科研,摸清群体的亲缘关系,做香型分析;建品种园,可进一步繁殖、选育。

宝洪茶:做老树的复壮提纯工作,在此基础上建新茶园,恢复生态。

3.2.2创精品

按传统制作工艺加工精品,用于科研和旅游、高档礼品,逐渐发展。

石林茶:在石林的螺蛳塘建精品旅游生态茶果园,针对国内外游人,只生产高档石林系列茶,努力恢复到拥翠、叠翠的水平。兼产萍果、梨、板栗、中药材,显示复合型生态茶园特色,发展石林茶用石林扬名,用石林茶增添石林旅游特色。

安宁禄脿茶:在安楚、安易公路沿线建旅游生态茶果园,产优质的炒青绿茶,让昆明人自己双休、假日出游就能喝到或自制出物美价连的炒青绿茶。禄脿茶拥有成熟稳定的消费群体,加工工艺、制茶技术待完善和提高。

太华茶:创精品就是利用昆明名茶的“名气”,使得名茶不仅是传说中的事物,让其变成海内外宾客获得身心愉悦及口腹快感的精品茶饮。所以,不管是否能找到太华茶的茶树品种,都应恢复太华茶的加工,宣传,用旅游线路发动游客参加寻找名茶树的活动。

3.2.3 弘扬民族茶文化

十里香茶,宝洪茶、太华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昆明以自身的传统名茶,培育昆明民族茶文化,充实着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的茶文化,促进云南茶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弘扬民族茶文化重在维护充实历史文化内涵, “保名茶”实质是对昆明名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只有保住了名茶,这种传承才可能延续发展。

弘扬民族茶文化,地方名茶精品是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在茶事活动中,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传承并衍生出思想、观念、人生观、创造力、美感境界等精神效益。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无疑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弘扬云南26种民族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实现以茶文化与茶经济相互促进的云南茶产业振兴发展,无论是昆明向国际大都市迈进,还是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都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西南林学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