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吴少伯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的经验。谈及此,最有发言权的是翁寿楠。
翁寿楠,1953年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宜昌专署建设科工作,专门与茶叶打交道,后来调到宜都农业局,仍从事本行,一直干到退休,是一位资深的茶叶专家。他长期蹲点于红亮,与吴少伯同吃、同住、同劳动,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56年,翁寿楠携带一份亲手总结的红亮经验的文字材料赴省开会,向省农业厅汇报,主管茶叶的副厅长刘伟听后极感兴趣,当即决定派茶叶专家伍凤鸣与特产处主任科员李仲凡两人到宜都实地考察。他们来到宜都后,又会同翁寿楠一道,对红亮的经验进行了再总结,最后形成一书,书名为《宜都红亮红茶高产经验》,于1957年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书中所介绍的经验表明,红亮的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在全省处于“三个领先”的地位。
首先是茶叶生产的发展速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居全省领先地位。1954年至1957年,红亮农业社共发展新茶园79.4亩,超过原有茶叶面积的1.5倍;1955年,全社平均亩产干茶280斤,比1951年增长1.8倍,其中10亩高产茶园,亩产干茶达到400斤。上述两组的数据,均高于全省任何一个茶区。
其次是大面积试验“茶树短穗扦插”居全省领先地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需要大量的红茶出口,发展茶叶生产所需的种苗供不应求。1954年春,宜昌与宜都农业部门共同联手,在红亮进行大面积扦插试验,一举获得成功。第二年,进一步扩大试验面积,拿出5亩水田育苗。吴少伯在县农业局驻点干部骆云峰的指导下,会同有经验的茶农一道,从搭竹木荫棚到选择插穗母树直到分株扦插,共花了一个多月,当年育苗近50万株。经过一冬一春的培育后检查,成活率达90%左右,从而打破了“哭不活的妈,插不活的茶”的神话。
其三是“绿”转“红”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原来,红亮与其他茶区一样,只生产绿茶,而不生产红茶,原因是不懂红茶生产加工技术。随着红茶出口数量的剧增,需要尽快“绿”转“红”,即由生产绿茶转为生产红茶。1954年,在宜都茶厂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宜都的红茶加工制造在红亮获得成功,并得到了我省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的高度赞扬,称它是在湖北竖起的一面旗帜。
创造这“三个领先”的代表人物吴少伯,除置身于红亮外,还把他所创造的经验,带到宜都周边茶区面对面地向茶农传授,普遍受到欢迎。
在宜昌茶叶战线上功勋显著的吴少伯,于2003年辞世,终年85岁。临终前,他向子女们交代:我做的事情已经过去,我所保存的一切资料最好作为我的随葬品一同埋下。“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吴少伯的子女是明白人,很理解老人说话的意思,其目的是提醒后代注意:在他离开人世后,子女们不要借他的名誉向政府索取任何东西。因此,吴少伯去世后,他的子女,无论是种田的,还是教书的,甚至是打工的,个个都安分守己,厚道待人。不过,有一点与老人临终前交代的事不一样,那就是:老人生前所保存的资料,现仍集中珍藏于二儿子吴德益家中。
今天,离吴少伯去世已整整6年。然而,他生前那骄人的业绩和他那可贵的精神与高尚品德,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