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茶叶生产的发展速度与单位面积产量居全省领先地位。1954年至1957年,红亮农业社共发展新茶园79.4亩,超过原有茶叶面积的1.5倍;1955年,全社平均亩产干茶280斤,比1951年增长1.8倍,其中10亩高产茶园,亩产干茶达到400斤。上述两组的数据,均高于全省任何一个茶区。
其次是大面积试验“茶树短穗扦插”居全省领先地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需要大量的红茶出口,发展茶叶生产所需的种苗供不应求。1954年春,宜昌与宜都农业部门共同联手,在红亮进行大面积扦插试验,一举获得成功。第二年,进一步扩大试验面积,拿出5亩水田育苗。吴少伯在县农业局驻点干部骆云峰的指导下,会同有经验的茶农一道,从搭竹木荫棚到选择插穗母树直到分株扦插,共花了一个多月,当年育苗近50万株。经过一冬一春的培育后检查,成活率达90%左右,从而打破了“哭不活的妈,插不活的茶”的神话。
其三是“绿”转“红”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原来,红亮与其他茶区一样,只生产绿茶,而不生产红茶,原因是不懂红茶生产加工技术。随着红茶出口数量的剧增,需要尽快“绿”转“红”,即由生产绿茶转为生产红茶。1954年,在宜都茶厂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宜都的红茶加工制造在红亮获得成功,并得到了我省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的高度赞扬,称它是在湖北竖起的一面旗帜。
创造这“三个领先”的代表人物吴少伯,除置身于红亮外,还把他所创造的经验,带到宜都周边茶区面对面地向茶农传授,普遍受到欢迎。
在宜昌茶叶战线上功勋显著的吴少伯,于2003年辞世,终年85岁。临终前,他向子女们交代:我做的事情已经过去,我所保存的一切资料最好作为我的随葬品一同埋下。“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吴少伯的子女是明白人,很理解老人说话的意思,其目的是提醒后代注意:在他离开人世后,子女们不要借他的名誉向政府索取任何东西。因此,吴少伯去世后,他的子女,无论是种田的,还是教书的,甚至是打工的,个个都安分守己,厚道待人。不过,有一点与老人临终前交代的事不一样,那就是:老人生前所保存的资料,现仍集中珍藏于二儿子吴德益家中。
今天,离吴少伯去世已整整6年。然而,他生前那骄人的业绩和他那可贵的精神与高尚品德,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