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解读大红袍
发布时间 2009-05-19 浏览 21075 次
茶。而作为半发酵乌龙茶的散形条索状岩茶,直到明末才出现,于清代流行天下。至于大红袍之名,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证据就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 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将题字搬上摩崖的,是天心寺僧人。据武夷山老茶人们说,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这种长着紫红芽叶的岩茶,虽然很稀少,但绝不止九龙窠一棵。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不过,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岩茶专家姚月明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进行茶种调查时,也曾在北斗岩发现过大红袍。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吴石仙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所以,当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便脱口而出:大红袍。

大红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张天福。这位后来成为茶界泰斗的茶学专家,与后来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抱着科学救国的伟大理想,先后来到武夷山,进行包括大红袍在内的茶树品种培育,以及栽培、制造工艺的科学研究。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因为时局动荡,刚刚开了个头就中断了。

1953年,年轻的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姚月明,来到武夷山投身岩茶事业。很快就对大红袍产生浓厚兴趣,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的研究只能悄悄地进行。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70年代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并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这些茶的优异品质,很快就获得了茶界认可,成为福建省茶叶外贸的珍稀品牌,而为海外华人所珍重。就连台湾的蒋经国,都曾委托香港茶商,辗转来武夷山找姚月明买了好几次。

不久后,武夷山另一位老茶人,当时的武夷山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利用九龙窠母本,也培育成功了大红袍,制作出了成品茶。经专家们审评,完全可以作为商品茶投放市场。事实上,陈德华研制成功的大红袍产品,此后便成了茶科所长期热销的金牌产品。那种由陈椽题名大红袍,印着玉女峰图案的红色小包装盒,在一段相当时间里,从武夷山走向大江南北海内外,一度成为岩茶的醒目标志。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