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60%的人住在农村,但耕地少人多,每户1~10亩地左右,即使每亩土地可收500公斤稻米或400公斤小麦,每年的可得收入也是微乎其微。换言之,这个状态如果不予以彻底改变,农民将会永远生活在贫困之中,成为收入极低的一群。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中国如果要消除城乡差距、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道路只能是国家工业化,通过工业化把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如果把农业人口降到10%以下,把土地经营集中在其中10%以下的农业企业家手中,中国绝大部分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的土地使用权集中必须伴随工业化自然进行,不可先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扩张需求,否则便会加剧农村弱势农民的贫困。
如何帮助城市弱势民众改善收入与地位?
主要可行的途径有三:
一、持续发展经济,提升国家整体生产力的层级,包括提升生产力的技术水平,扩大附加值较大的产业、尤其是世界一流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非农业的产业规模越大,经济与技术的水平越高,整个国家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就会越大,而在全国的劳动力之中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所占的比重越大,中产阶级的规模就越大,原本属于低收入阶层的人士及其子女就越有机会进入中产阶级,结果,城市低收入阶层在全国总人口之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中产阶级的规模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然扩大,不能离开经济发展的需要去人为地催生、膨胀。
二、向城市弱势群体成员提供良好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取参与职场公平竞争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于教育去分享中产阶级扩大规模而提供的升迁机会。
三、实行公平、透明的市场经济制度、人才使用制度、流动升迁制度,取缔权、钱勾结垄断发展机会的社会现象,以公平竞争的方式,把流动、升迁的大门向肯于努力和有才智潜能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敞开(也向农民子女敞开)。
许多人希望在中国增加所得税、企业税,用第二轮分配的方式把富人的财富分给低收入人士。有的人主张提高城市工人的最低工资底线。实际上这些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城市的低收入人士解困,而且风险极大。
提高税率和规定工资底线,会减少企业主的利润率,减低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保持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少数企业主会试图通过研发技术和改善管理予以应对,更多的人会试图把资金转向税收较低、没有工资底线的国家;能力强、收入高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会流向国外。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发展中的国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