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美国的能量饮料市场。这个品类中(也是心智中)最早的品牌是红牛,其后它也主导了这一市场。红牛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它8.4盎司的小罐子,就像一节能量棒,小罐子暗示着能量。结果,美国各大饮料公司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能量饮料,也用了8.4盎司的小罐装。除了“怪兽”品牌(Monster),它用了16盎司的罐装。
正如你能想到的,怪兽成为继红牛之后的第二品牌。去年,红牛在美国能量饮料市场上的份额为48%,而怪兽占到了25%。很多其他品类也证明了“成为对立面的力量”。漱口水的领先品牌是李施德林(Listerine),味道很糟糕,广告中说能有效杀灭细菌。所以,斯科普(Scope)推出了好味道的漱口水并成为第二品牌。
一个凉茶品牌如何成为王老吉的对立面?没有仔细研究过凉茶市场和潜在顾客的心智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品牌大多采用了无效的战略,很多公司都试图去赶超领先者,认为领先者一定知道在市场上什么才是最有效的。他们甚至投放一些广告称自己“比领先品牌更好”。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称自己的品牌比王老吉好是不可信的。潜在顾客会想,如果你的品牌更好,那你本该是领先者。
成为凉茶第二品牌的机会
分化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换言之,市场发展的速度越快,品类的分化就越激烈,茶饮料市场也不例外。对于期望在茶饮料市场有所作为的企业,重要的机会就在于把握住品类分化的机会。
中国市场最初获得成功的瓶装茶饮料是旭日升推出的冰茶,旭日升的市场份额一度遥遥领先,遗憾的是,它试图通过对“冰茶”商标的注册来达到独占冰茶品类的目的,结果反而摧毁了冰茶这个品类。任何企业都不应该试图通过商标注册的方式独占某一品类,而应该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注册。这正是后来康师傅所做的。
康师傅在1996年投入茶饮料的生产,当时推出的是柠檬茶和菊花茶,1997年~1998年,康师傅又相继推出了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随着2000年茶饮料市场的升温和旭日升的衰落,康师傅茶饮料迅速走红,成为中国包装茶饮料市场的领导品牌。虽然康师傅最早推出的是柠檬茶和菊花茶,但取得成功并占据其主要销量的是冰红茶和绿茶,今天,绿茶已经成为康师傅销量最大的品种。这正是品类分化的规律:从主流到支流。绿茶无疑是瓶装茶饮料最主流的品类。
随着市场的发展,支流品类的市场机会将越来越成熟。日本品牌三得利就是此方面的例子,它聚焦于一个支流品类乌龙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在乌龙茶品类已经占据绝对的份额。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以专家品牌的身份去聚焦一个支流品类仍然不够,作为品类的开创者,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就是对品类进行定位,以此推动品类的发展来实现品牌的发展,例如,康师傅宣传绿茶的健康,王老吉宣传凉茶的预防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