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太守琦璘,督饬实业团团长甘东等倡导种茶,当时把茶树栽植于凤山,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茶叶销路渐广,获利渐厚,且因气候土质,随处皆宜,全县各地,逐渐普遍种植。茶叶总产量曾达1250余吨,尔后由于国政腐败,战乱匪患,民不聊生,茶园发展缓慢,甚至大片荒芜。民国38年(1949年),凤庆县共有茶园总面积3.15万亩,年产量500吨左右,生产精制茶2818千克,其中红茶814千克,绿茶2004千克,茶园平均单产15.87千克。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只有顺宁实验茶厂1户,年生产能力500吨。
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茶叶生产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层层推动,以三年的时间,垦复了荒芜茶园,并加强中耕管理,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后,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广大茶区一手抓原有茶园的科学管理,一手抓新茶园的发展,虽经历挫折,但经过四个阶段的大发展和两个阶的低产茶园改造,凤庆县27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种茶。
解放后,凤庆茶产业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历届县委、政府紧紧围绕“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茶叶产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充分利用好省、市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按照“改造一批低产茶园、换植一批衰老茶园、淘汰一批无效茶园、建设一批高优生态茶园、开发一批名特优新产品”的发展思路,兴科技、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扩市场,使凤庆县茶叶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茶树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机械化、产品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在无性系良种高优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龙头企业培育、市场开拓、茶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茶园面积、产量、产值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凤庆县在茶叶产业发展中,首先是稳步推进基地建设。凤庆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机遇,坚持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精品的原则,以产业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大寺、小湾、洛党、凤山、勐佑等乡镇为重点,选用云抗10号、清水3号、凤庆9号、凤庆3号、长叶毫、香归银毫等无性系良种,建成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9.3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3%。2.1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茶认证,改造老茶园5万亩。近年来,凤庆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增加投入、建大基地,突出茶叶基地建设,制订出“宏观管理、综合协调、技术服务”的实施措施,先后在云凤公路沿线实施了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逐年向各乡镇村适宜种植区域延伸。到2008年,全县91723户农户中有80716户种茶,占88%,39.38万人农业人口中有37.8万人种茶,占96%。茶园总面积发展到28.3万亩,与1949年茶园面积3.15万亩相比增加了798.4%。
增强龙头企业实力,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和引进。目前,以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大茶山凤庆茶厂、龙润茶业集团凤庆公司为代表的制茶企业集群已基本形成,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发展到24户,其中有23户获得了QS认证。全县茶叶精制加工能力已达2.5万吨,全县有茶叶初制所226个。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凤庆县的茶产业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65万吨,其中:滇红工夫茶0.83万吨、滇红CTC茶0.12万吨、普洱茶及其原料0.16万吨、烘青及蒸青绿茶0.7万吨。比上年增0.14万吨,增幅为9.2%;商品毛茶销售平均价8.44元/公斤;茶叶农业产值13968亿元,鲜叶平均收购价2.08元/公斤;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78元。凤庆县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云南最大的滇红茶和普洱茶原料基地。先后被国家列为优质茶生产基地县和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凤庆经济发展优势在茶,潜力在茶,希望也在茶。
创新茶叶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占有效应。目前,凤庆县的主要茶叶品牌有“凤牌”、“王子冠”等,其产品涵盖滇红工夫、滇红碎茶(CTC碎茶)、普洱茶、茉莉花茶、绿茶、沱茶、饼茶、砖茶等8大类近200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东北、华北、华南、西北、西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和云南省内,出口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美国、韩国、日本、缅甸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凤庆茶年创汇额近400万美元。龙润集团、六大茶山入驻凤庆后,开发了“润龙、润城、润七”和“凤庆六大茶山”等产品,其品牌效应也进一步扩大。“锦秀茶祖”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扩大了凤庆茶叶的影响,而且还有力的推动了凤庆茶叶产业发展。
注重弘扬凤庆茶文化,使茶文化大县建设取得新进展。历年来,凤庆县委、政府始终把茶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了《凤庆县茶文化大县建设实施纲要》,并举办“茶文化艺术节”、“觐拜茶祖”、“茶艺茶道比赛”等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对内营造了凤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对外加大锦秀茶祖、茶马古道文化、滇红文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了茶叶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凤庆县茶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茶农收入。据安石村副主任介绍,安石村2002年以前有3000亩老茶园,老茶园由于管理不上,大部分茶树根露出土面,其中有400亩高优生态茶园。2003年安石村大搞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种了3560亩的高优生态茶,到目前为止,春茶每亩可产450多公斤鲜叶,夏茶每亩可采350多公斤鲜叶,秋茶每亩可采250公斤鲜叶。安石村高优生态茶园茶价最好的年时亩产可收入8000多元,茶价一般的年时亩产可收入3000多元。全年茶叶收入最高的农户达10多万元,人均达2万元以上。
国家西部大开发及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给安石村的茶叶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不失时机地抓好千载难逢的政策良机,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成立了村茶叶专业技术学会,制定章程、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对全村茶叶生产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把过去的成绩当起点,以再创历史新高为目标。从2001年起逐年在退耕还林地上,大量采用无性系良种,高标准种植规范,集中力量狠抓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努力到2003年,新种生态茶园3409亩,使全村茶园总面积达到6861.3亩,到2006年人均有茶园2.2亩,茶叶总产达6000担,产值达420万元。2007年茶叶市场极好,茶价上涨创历史最高记录,加之新茶园陆续投产,有三分之一的茶园已进入盛产期,全年全村茶叶总产达8400担,茶叶产值可达1200万元,全村759户人家茶款收入户均可达16000元以上。良好的市场形势和近年茶园建设的坚实基础,预计再用一两年时间,安石村即可实现年超万担的宏伟目标而稳居全省之冠。茶叶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村级公路建设加快,沼气、太阳能、家用电器之普及、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0%多提高到现在85%以上。人均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新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摩托、家庭轿车、运输车、移动电话等等普遍可见,城里人有的,安石人几乎都有。安石村民富起来了,在安居乐业、文明和谐富裕的道路上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被誉称为“世界滇红第一村”当之无愧。
60年来,凤庆县茶叶产业迅猛发展:主要经验是历届县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落实政策措施,加大生产扶持。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就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十五”以来,出台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培植提升支柱产业,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措施。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茶产业发展,成立了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县茶叶生产办公室,乡镇成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保持稳定的茶叶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每年县财政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茶叶生产。“十五”以来,县人民政府累计投入茶叶扶持金1000多万元,重点用于茶树良种推广、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的发展和对龙头企业扶持,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党政推动、龙头带动、市场联动”的产业发展路子。县、乡两级充分认识到茶叶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全县茶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茶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首先是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提高茶园良种化。“十五”以来,凤庆县新发展的9.3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品种都以无性系良种为主,且种植实行高标准千亩连片。同时建立了500亩茶树母本园,繁育“清水3号、凤庆3号、凤庆9号等三个国家级和地方性良种,这些品种除充分体现了茶树良种较好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自然品质外,对全面增加凤庆县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加快名优茶及中高档茶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凤庆县不断优化茶叶区域布局和茶园结构调整,使茶叶发展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丰富,海拔在1800米以下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重心已逐渐向老茶区、最适宜区和经济优势明显的大寺、小湾、洛党、凤山、勐佑等乡镇转移,目前,全县85%以上的茶叶面积都集中分布在这5个乡镇,产量占全县的90%左右,70%以上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60%以上的农民家庭增收主要依靠茶叶。如:凤山镇安石村茶园面积达6816亩,人均达2.2亩,人均茶叶收入达1190元,成为全县第一个茶叶专业村。目前,全县已建成11个茶叶专业村。通过优化布局,有效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全县茶园高优化、规模化建设效益更加得到体现,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在市场的主导和政府的引导下,凤庆县不断优化调整茶产品结构,面对省内外市场,按照“做强红茶、做大普洱茶、做好绿茶”的思路,加大了对中高档茶产品的生产开发力度,着力扩大了红茶生产、稳定普洱茶,绿茶产品生产。由于发展方向定位准确,企业生产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带动了全县茶农收入的增长,整体推进了凤庆县茶叶产业化快速发展。抓龙头企业培育,不断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按照“兴小龙、育新龙、扶强龙、引外龙”的企业扶持和培植思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和引进。滇红集团公司是凤庆县的茶叶龙头企业,年产加工能力1万吨,通过对凤庆糖业集团和滇红集团公司的整合 ,强强联合的优势和效益得到充分体现。2008年,滇红集团公司完成毛茶原料收购量6000多吨,实现销售量5000多吨。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云南龙润集团凤庆公司和六大茶山凤庆茶厂,两户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均在000吨以上。另外,全县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还有三宁茶业公司、振兴茶业公司、兴宇茶业公司、龙泉茶业公司等,凤庆已经拥有全省规模较大的茶生产企业集群。
依靠科技提高品质,不断提高凤庆茶核心竞争力。着力抓好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着力抓好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鼓励企业和茶叶推广机构积极创新科技,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重点研发普洱茶发酵工艺、茶饮料、茶食品,以及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抓好科技兴茶战略,强化科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卫生监管工作。
依靠文化提升价值,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继续办好“茶文化艺术节”,全力打造好“世界著名滇红之乡”、“锦秀茶祖”圣地的地域特色茶文化,为茶产业发展搭建交流与合作、扩大宣传、树立形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构建贸易和交流的商业平台。积极做好茶文化培训工作,构建浓郁的凤庆茶文化氛围。挖掘、收集、整理茶文化,加强对茶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利用宣传媒体加大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为凤庆茶文化建设增强后劲。
依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凤茶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企业品牌优势,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开展“凤庆茶”地域品牌营销活动。树品牌、抢市场,扩大凤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后,凤庆县将抓住全球生物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科技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立足于国内市场,着力于国际市场,全力打造“滇红”品牌,力争到2010年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高优茶园10万亩,有机茶园5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万吨,农业产值6.5亿元,工农业产值达12亿元,占GDP的25%以上,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600元以上,把茶叶产业建成凤庆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云南省凤庆县广播电视局通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