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了加工质量,茶叶就有了市场竟争力。今年春季,陆正文又特聘了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李立祥、姜含春为技术顾问,还以月薪1200元先后在当地聘请了两名专业茶叶加工技术人员,让产业链条有了牢固的质量保障线。
为改善公司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扩大公司规模, 2005年,陆正文将原有厂方增设至18间、改造展示厅2间,新建一座20吨的保鲜库,更新名优茶机械12台。公司占地1500平方米,现有资产360万元、名优茶生产设备24套,常年招聘工人38名。公司产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卫生的方向生产,并一次性通过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质量认证,并取得了S生产许可认证,让广大消费者喝上放心茶。在公司经营中,陆正文强调诚实守信,常年聘用一名技术顾问,为消费者提供热线咨询服务。近几年来,金寨县蒙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多次获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称号。
通过认真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后,陆正文创新营销方式,改变过去茶叶大路货销售的模式,使产品销售直接面向市场、面向超市、面向消费者。为此,他着力提升产品档次,在质量上求高、在包装上求精,实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精包装、小包装。为拓展市场空间,在南京、合肥设立直销窗口1000多处,使山区的农产品直接走上了城市超市专柜,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品尝到来自金寨茶叶基地的优质茶叶,增加了产业利润。与此同时,在商场闯荡多年的陆正文深刻认识到品牌的价值,他坚持产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叶里青”品牌,使茶叶获得包装效益和品牌效益,实现产品多次增值。
带动农民兴产业
油坊店乡党委政府始终将茶叶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全乡目前的茶园面积达6000多亩。面临茶叶面积的不断扩大,同行的竞争,陆正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深思熟虑之后,他发现:同行的竞争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到朱堂茶叶大市场收购茶叶,这对金寨的茶叶是一种无形的广告。但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只会使农民降低质量意识,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等严重后果。必须有一种力量出来维护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家的利益。于是,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叶里青”茶叶专业合作社很快在油坊店乡成立了。该社由陆正文联合油坊店乡26位茶叶大户共同成立,注册资金428万元,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合作社成立后,油坊店乡茶叶生产和销售实行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一个窗口对外,把广大茶农凝聚在一起,将有效地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更会降低农民直接面对无情市场的风险。
茶叶的发展趋势是天然无公害,这是陆正文很早就认识到了的真理。在他的茶叶生产基地里,他做到了“三管齐下”:一是从源头上控制农药。他专门购置了26台荧光灭虫灯,与当地茶农签订了无公害绿色茶叶购销合同,保证茶叶鲜叶质量。公司还投资2万元购置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对产品的农残进行检验,确保了原料的收购质量。二是全力推进品种改良。每年都从外地购进良种茶苗300万株,逐步实现茶园的更新换代。三是推广有机茶生产。今年,他调进了60吨有机饼肥,无偿分发给茶农。全乡2600户农民,4000亩茶园,从品种更新换代,到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到保护价格收购,都在陆政文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不再进行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盲目生产。
致富不忘扶乡邻
“我家能有今天,多亏了老陆!”朱堂村昔日的特困户孙伟,念念不忘陆正文的恩情。孙伟父亲去世,母亲痴呆,22岁的弱嫩肩膀难以挑起家庭重担。在“设岗承诺”活动中,陆政文将他作为帮扶对象。帮助安排好痴呆母亲后,陆政文教他谋生本领,并通过熟人将他带到上海打工,使孙伟很快走出困境,学会了自立。
提高茶叶的品质,鲜叶的质量很重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今年他将名茶鲜叶的收购价格由以前的10—30元每斤提高到30—50元每斤,使当地茶农每斤鲜叶就增收20—30元。在他的的带动下,全乡新鲜茶叶的收购价平均增长了30%以上。一个春季下来,当地区3000多名茶农人均仅采茶一项人均增收在1000元左右,茶农真正从茶叶收购中见到了效益。朱堂村村民查贵珍身有先天性残疾,生活困难,一直是政府救助的特困户。为了减轻生活压力,陆正文主动把查贵珍召进茶厂务工,每年工资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使一个特困家庭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家乡的土地培育了我。一人富不算富,我的义务就是带领家乡父老做好茶文章,共走致富路!”朴实的陆正文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题为《发展茶叶产业 带富一方乡邻——记油坊店乡朱堂村农民党员、茶叶营销大户陆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