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成效显著
通过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建设,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工程区内植被状况明显好于非工程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草原地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草原植被得以恢复,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切实加大了主要草原区的保护建设力度,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恢复,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草群中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日趋好转,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根据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对11省(区)127个项目县(旗)监测结果显示,与非项目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平均增加9厘米,提高了63%;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2213千克,提高80%;可食鲜草产量每公顷平均增加1966千克,提高83%。
二是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建设。各地以退牧还草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人工草地建设,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畜牧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有力推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宁夏在实施全面禁牧的同时,积极利用黄灌区已垦草原撂荒地种植紫花苜蓿及饲用玉米,解决了禁牧后舍饲圈养所需饲草料的供给,为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实行禁牧舍饲后,平均每个羊单位的经济收入比放牧提高20元左右。
三是草原家庭承包进一步落实,禁牧休牧制度广泛推行。加大草原保护建设投入是推进、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度的重要手段。加快草原围栏、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牧区水利、饲草料基地、人畜饮水、牲畜棚圈、牧民定居点等配套建设,引导农牧民改良草原和建设人工草地,为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奠定良好基础。通过项目带动作用,推进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的落实和完善。退牧还草工程明确要求,围栏建设只在已承包草原上实施,有力带动各地开展草原家庭承包的落实。工程实施6年来,西藏自治区落实草原承包面积5.4亿多亩。禁牧休牧制度是当前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一项根本制度。2008年,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的草原面积已超过13亿亩,对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恢复草原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牧区社会更加稳定。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把党和政府对牧区的关心带给了农牧民。各地通过积极宣传,使广大农牧民深刻认识到草原退化将危及他们自身生存发展环境和切身利益。农牧民保护草原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