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牌要起大作用
2001年安吉白茶获准原产地证明商标,为保护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安吉白茶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安吉白茶证明商标+企业商标)。安吉县岙里岙茶业有限公司在2004年注册成功“千道湾”商标,成为安吉白茶产业较早拥有独立商标的生产企业。
该企业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产品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目前拥有安吉白叶一号茶树种植面积1240亩,其中无公害茶园800亩,有机茶园440亩,联结周边茶农基地2000多亩。“对于小品牌的自身投入,更应注重的是发展和维护。要让每一个安吉白茶的小品牌,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动作用。只有维护好大品牌,小品牌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陈锁对此深信不疑。
在目前安吉白茶品牌效益达到巅峰状态之时,“千道湾”以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念,找准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现在好并不代表将来好,永远好,躺在大树下纳凉也是不保险了,必须要自身不断强大起来。” “千道湾”无时不刻对自己敲响警钟,靠树立较强的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质量、价格和营销体系,来提高小品牌的实际“含金量”。同时,“千道湾”还逐渐探索在包装上的求同存异性,来维护好“安吉白茶”大品牌。
陈锁告诉《市场导报》记者:“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已经打响的安吉白茶这个良好的品牌平台支撑,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道路,不断开拓向前。”
品质和文化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商标是品牌的形象,信誉更是客户的来源。”这一句话是“千道湾”品牌发展中一直秉承的理念。说起企业的品牌发展,陈锁觉得,做品牌不光是要一个商标,关键还是看品质,“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完善的体系,择优才能富强。只有从质量的源头抓起,品质才能有资本体现,否则市场营销和创新发展就无从谈起。”
质量是品质体现的根本,在质量把关上,“千道湾”有着自己独到的一招。据悉,公司制定统一标准管理、统一农资配备、统一鲜叶采摘标准、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使1200多亩主要茶园基地和附近茶农2000多亩基地均达到无公害茶基地标准。陈锁对于品质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举例说,“鲜叶从进厂到出厂保持不得与地面接触,所生产成品茶明确按等级分批入库,必须精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道工序。”
在注重把好质量关之外,“千道湾”更是将安吉白茶的文化内涵发挥到淋漓尽致。“估计很多小品牌企业都已经逐渐淡忘安吉白茶的品位与文化,而我们却是始终将文化作为自己的品牌优势加以体现。”陈锁自豪地介绍,“从2007年开始,我们举办了安吉白茶书法、摄影比赛;2008年代表安吉白茶参加联合国第十八届政府间茶叶工作会议,向50多个外国茶叶专家、政府官员介绍展示‘千道湾’的产品特性和中国名优绿茶的文化历史底蕴。”
此外,导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今年,“千道湾”牌安吉白茶被中国《茶博览》典藏栏目特别推荐为“茶博览典藏茶”。正如陈锁所言:“我们带出去的不仅是‘千道湾’,更是属于安吉白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让更多的人品着安吉白茶,感受到浓郁的白茶品牌文化。”
背着“千道湾”拓市场
安吉白茶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一株“白茶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在短短的20多年里得以迅速壮大,这里面市场营销功不可没。现在,当你走在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安吉白茶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茶叶经销商主打的绿茶品牌之一,经常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同时出现在各大茶叶店的门牌广告中。
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千道湾”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定制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之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公司率先在本县白茶产业打破家族制观念,向企业模式推进,从而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白茶的产销南不过杭州,主要在太湖流域。上海、嘉兴、江苏作为礼品消费市场销售比较大一点。目前我们正在准备突破‘东西南北’。”陈锁解释道,“东西南北是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因为从我们的销售经验来看,北方的包容性更大,传统文化比较浓厚,市场越来越大。”
在采访期间,陈锁告诉导报记者,近日在北方市场考察时,受到一位同样做茶叶产业的生意人启发:“一定要让千道湾走出去,还要想办法走得更远,只有市场竞争优势才会有真正的销售市场。”
陈锁说,“茶农种植二三十亩地,那么销售市场就将会走出50—100公里,而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就应该走出去500公里以外。我们比茶农花费的成本大,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是要把市场开拓得更远些,营销的路走得更宽些,集结力量去引领消费和销售。”
据悉,除了对有形的市场勤于跑动,在网上的销售,“千道湾”也是安吉白茶中做得最好、最有起色的。
说起将来,陈锁信心满满:“通过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东三省是一个新的潜在市场,我们争取花三五年时间拿下东三省地区。最终,我们要背着自己的茶走遍全国,还要争取走出国门。”
来源: 浙江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