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断断续续曾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都没有烧出过当年那样的祭红。
明代景德镇的御窑,是朝廷的官窑,由朝廷下订单进行生产,烧出来的瓷器专供皇家使用,当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产品。因此,烧出来的瓷器要经过督窑官员的千挑万选。落选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当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这就是色窑遗址瓷片的来历。 但明朝的御窑,是以国家强大的财力为后盾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强大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烧出红釉瓷器,才能万里选一地挑选贡品。
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成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还要难烧得多,按民间的说法,叫"千窑一宝",也就是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还没有走出手工业的封闭圈子。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的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决不外泄,而且配方全凭配釉人的经验和运气。
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彩色陶瓷,也创造出陶瓷的神话。现在,景德镇人依然延续着500多年古老的技艺,也延续着土火相融的传奇。
为了让祭红"复活",重续历史,1985年,湖南的科研人员接受了一项任务:研制一种能够耐高温的大红色陶瓷。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被放进高温电炉,结果令专家大为兴奋:非常纯正的大红颜色,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 ,没有明显的分解。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