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生产形势来之不易
为了稳定棉花市场,鼓励产业发展信心,自2008年10月国家连续出台棉花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10-12月连续3次出台棉花收储政策,并于2009年5月公布收储计划,年度内收储棉花272万吨,力度之大、收储量之多前所未有。二是2009年初国家决定将原有的良种补贴从部分享受的特惠制改为全覆盖的普惠制补贴政策,补贴面积按照2007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8889万亩,补贴标准按照每亩15元,全国补贴金额约13.3亿多元。三是2009年4月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200个棉花主产县实施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对全国200个棉花主产县、兵团团场的200万亩棉田予以4000万元的资金扶持,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产高效技术、建立典型示范样板、推动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四是纺织业发展扶持政策,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国家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上调至16%,国务院又于2009年2月出台了《纺织业振兴计划》。
国家出台的以上棉花扶持政策,对稳定市场、恢复农户的植棉信心、促进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中国棉花协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等机构调查,2009年农户棉花种植面积降幅有所减小。2008年底农户种植意向面积同比下降20%左右,回升为2009年6月实际种植面积12.89%的降幅,回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影响棉花价格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棉农增收仍然困难重重
农户收益取决于棉花价格,而棉花价格主要看市场供求形势。
第一,从需求形势分析,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整体形势仍不乐观,美英两国失业率还在上升。尽管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纺纱量持续上升,但从调研组对河南和江苏纺织企业的调查来看,大多数纺织企业发展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一是销售未见起色,高档纱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外需继续下滑,出口型企业最为困难,2009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7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1%;三是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开工不足,资金周转艰难。四是国内外棉花差价仍然较高。上半年,国际棉价比国内棉价平均每吨要低2300-3800元,国际价格随时对国内价格造成打压,进而影响农户收益。另外,近期国家增发了40万吨配额,对国内棉价也形成一定压力。
第二,棉花生产的自然风险仍然较大。虽然目前我国大部棉区棉花总体长势稳定,病虫害情况较轻,但就最近几年生产形势分析,8月以后除了新疆棉区以外,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自然灾害发生率仍然较高,如黄河、长江流域的阴雨水涝,长江流域沿海棉区台风等不利天气,随时会影响棉花生产。
第三,国家现有政策在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花产业各环节主体利益、确保纺织业用棉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整个政策体系看还不完善,政策目标不够明确或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直接受惠的直接补贴政策较少,虽然有关棉花政策多项,但直接补贴到农户的仅有良种补贴政策一项;二是价格支持政策力度小,临时性、滞后性突出,市场波动大,棉花生产者收益缺乏保障;另外政策存在不可预见、不透明、不确定性,往往加大市场波动,给产业各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建立应急预案,避免棉贱再伤农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建议,在今年棉花收获之前,需要未雨绸缪,尽快建立应急预案,避免棉贱再次伤农。
完善国内市场调控机制 第一,尽快出台棉花最低价收购政策。实行棉花最低收购价格的积极作用在于:不仅可为棉农提供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避免棉花生产的起伏波动,也向棉花产业各环节的经营者发出有力的信号,减少市场炒作和投机行为,确保整个棉花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根据各棉花主产区前三年的平均生产成本再加上合理的利润空间,制定棉花最低收购价格,可尝试以去年2.6元/斤棉花收储折合籽棉价格直接作为今年棉花最低保护价。二是建议最低收购保护价格执行载体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结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委托经营状况良好的400家企业操作;三是收购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格,则国家财政不需要支付,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则由国家财政支付市场价格和最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第二,完善国储棉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储备棉启动机制。国储棉的运行可以结合最低收购价,当棉花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启动,切实发挥保护广大棉农利益和稳定市场的作用;二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宣传力度,尽量让各利益主体都及时了解国家的储备政策。
改进棉花进口管理政策 坚持实行滑准税,每年根据国内植棉成本和棉花价格确定征税临界点;公开明确进口配额的数量和发放时间,建议每年9月至下年2月新棉上市期间不再增发棉花进口配额,3月明确本年度的滑准税配额数量和发放时间。对于超出配额的进口可采取公开拍卖方式,拍卖规模和时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农业部根据国内供求缺口的变化联合制定。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的预测和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建议农业部门在棉花市场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具体详尽的生产信息,包括实际播种面积的监控数据、种植品种信息、生产条件(如气候)重大变化指数、较为准确的产量预测、生产潜力、棉花进口配额发放的数量、时间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