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的甘肃省农业突破“旱”字的玄机何在?
发布时间 2009-10-15 浏览 23961 次
间,还能解决农民与工业、生态、能源基地建设中的“争水”矛盾。从而推进用水结构调整,使有限的水资源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持。

  “河西地区如果没有水,河西绿洲将不存在。如果在河西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上覆盖着防蒸发、保水分的地膜,地膜下都铺设着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设施,1亩地节约出300立方米的水,那么,粗略估算一下,河西970万亩耕地、841万亩灌溉面积可节约出25.2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节约出一条石羊河的水量(26.6亿立方米),将真正推动河西走廊建立节水型社会。”武文斌说。

  “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甘肃省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平均耕地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开源”,更重要的是“节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甘肃省中东部的旱作农业区,主要靠“天上水”,目前的科技措施已将“天上水”最大化有效利用。甘肃省探索创新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核心就是有效节水,为降水在3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人工集雨小环境,抗旱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旱地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可达900公斤。今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692万亩。

  然而,甘肃省大部分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简单。“为加快推进旱作区节水措施,要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区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坡改梯建设的同时,至少每2亩山旱地配套1眼集雨水窖。1眼蓄水达50立方米的水窖,在最干旱的‘关键时段’,进行点浇,可以保苗保墒,度过这个‘旱段’,将为全年农作物丰收奠定基础,要通过发展旱作农业来保障粮食安全。”省农牧厅负责人说。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而中东部地区耕地和人口均占全省的75%以上,影响着全省粮食安全,通过推动旱作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加大科技增粮措施等,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建设25亿公斤粮食增产工程,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农业是受自然风险十分大的弱势产业,“干旱”扼着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咽喉,而制约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是资金投入的不足。资本不能进入农业,造成了农业发展的滞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才能发挥农业巨大的增产增收效益,才能为促进甘肃省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