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上,刚刚拿下“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世博名茶第一位”的安溪铁观音,有13家品牌茶企参展。同时,武夷山以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正袍国茶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武夷山茶企也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吸引了众多茶客驻足品茗。
2.浓香口感大受欢迎
在众多茶类中,浓香型铁观音以及红茶成为展会上的一大亮点。据魏荫茗茶的魏总介绍,此次企业以浓香型与清香型按4:6的比例安排,两种口感的铁观音都大受欢迎,不过,相比往年,浓香型铁观音受到了不少来宾的欢迎。
据八马茶业副总经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泉州实验站站长林荣溪介绍,从该展位第一个上午的展会情况来看,浓香型口感的赛珍珠系列产品很受欢迎,在接待的40多组来宾中,大部分是冲着该茶叶而来。
而飘着浓浓茶香的宁德馆、武夷山馆也吸引了众多人流。许多来宾笑着告诉记者,闻着浓浓的茶香,可谓是闻香而来。而来自不同区域的红茶集体亮相,也让到场的来宾一下子过足了红茶瘾。一位姓孙的茶客表示,没想到红茶还有这么多种类,这次来可以说是开了眼界。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目前红茶及岩茶开始走热,正山小种、宁德的坦洋功夫等红茶开始受到关注及欢迎,而浓香型铁观音的口感与红茶口感比较接近,因此,也很受宁德以及喜欢红茶、岩茶的茶人、茶客的喜爱。
3.“抱团”进行文化营销
本届茶博会展馆面积大,在展位的区域划分上更为明显,例如,专门设立了宁德馆、台湾馆、泉州馆、特装馆等众多展馆。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品牌的抱团参展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特色。这些企业多采用统一的展位包装、统一的诉求,例如,宁德馆的坦洋工夫,采用黄色作为统一的用色,其诉求点集中在坦洋工夫这一公共品牌的宣传上。
在众多展馆中,泉州馆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日春茶业把茶馆文化带入展会现场,理想茶行在展示丰富产品的同时,还传播了铁观音的茶艺、茶文化……这些文化营销举措吸引了众多人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该展馆不仅在整个会展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展位多,规模大,囊括了众多一线品牌企业,馆内还单独设立安溪铁观音馆,这是整个博览会上唯一按茶叶品种来设立的展馆。安溪铁观音品牌茶企“抱团”参展,并在政府组织下统一安排了茶文化等活动,使得会场人气旺盛。安溪茶文化艺术团“茶艺与书法”表演;八马茶业茶文化表演队的“萨克斯”、“弘乐四重奏”;安溪铁观音集团的古筝演奏;华祥苑的“茶艺与舞蹈”表演等,以及魏荫茗茶、中闽魏氏、华福名茶等茶企参与的有奖问答活动吸引了众多到场嘉宾,赢得了阵阵喝彩。
安溪铁观音集团的董事钟彬彬表示,通过这样的抱团参展,不仅宣传了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同时,还将安溪铁观音集团所拥有的,获得国家金质奖、中国驰名商标的“凤山”品牌进一步推广,让茶人、茶客亲身体验凤山茶的独特魅力。
【分析篇】
涉茶产业品牌觉醒
门槛低、以生产求生存、复制现象严重……这是许多人对茶配套产业的原有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涉茶产业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然而,从这次的茶博会来看,不论是人们对涉茶企业的关注度,还是涉茶企业对自身的形象包装、品牌定位的重视,都呈现出逐渐走向成熟化的趋势。
记者在会场看到,即使是专业化的茶机械展位,也吸引了不少客商。例如,最新型的全自动茶叶捡梗机、台式球茶整型机、台式莲花速包机、烘焙提香机、揉捻机等在内的茶叶机械,受到了众多茶商的关注,不少茶客纷纷驻足观看。其中,一展位上能展示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安溪铁观音传统手工制作模型”,受到商家的“热捧”。而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已经获得泉州市知名商标。
从涉茶企业来看,它们更看中的是参加茶博会对企业展示自身品牌形象的意义。不过,相较于以前多依靠口碑宣传来说,参加茶博会只是企业宣传品牌的一个途径,报纸杂志、网络、电视、渠道扩张等,企业可选择的宣传方式也越来越多。在控制质量稳定性的同时,不少涉茶企业已经开始细分目标群体,通过不断开发新品、融入科技元素、茶文化渗透等方式,一步一步地开始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品牌扩张淡化 近缘消费
茶叶的近缘消费现象,一直存在于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一些开始向全国发展的大型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发现,由于茶叶受到生长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中国茶叶具有地域性,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铁观音、红茶、花茶等都有一些著名的产区。在这些茶产区,外来茶种的进入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磨合及适应过程。但是,从整个茶行业的发展来看,多元化的茶叶消费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福建茶企的品牌发展,尤其是铁观音企业的品牌发展,一直都是走在全国前列。要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如何扩大铁观音茶叶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铁观音?
为实现这一突破,铁观音企业不仅从铁观音工艺上进行了研究,例如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在绿茶、花茶产区,先从清香型口感的铁观音进行导入,慢慢再由淡转浓。此外,茶企还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例如,通过茶事活动、报纸杂志、网络等方式,在推广铁观音这一公共品牌的同时,进一步对企业品牌进行推广。而茶博会这种形式,无疑是打破了茶叶的地域限制,让众多的茶叶都能同台展现。
八马茶业副总经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泉州实验站站长林荣溪表示:近缘消费以及入市门槛较低,影响了茶企的品牌扩张,作为品牌茶企,要以质量作为支撑,保持质量、口感的稳定,同时,要保障茶叶的质价比更合理、安全性更强、包装和服务更到位。在茶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茶行业的社会分工将更细、更专业、品牌化更强。茶企可能会进行分化,有的专于生产,有的精于营销。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是茶博会还是其他形式的推广方式,这些方式在茶产业中的运用,是茶产业逐渐走向品牌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