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好地喝一杯茶,进入一种非常单纯的状态,那里面就有很深刻的禅意。”林先生喜欢拆字,他说“禅就是单纯地表示单纯的心”,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不要百般取舍千般计较。因此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启示大家,说在台湾他有位年过80的诗人朋友,是位学佛很久的居士,吃饭非常慢,理由是“不这么吃,怎么知道这一粒米跟下一粒米有什么不同呀”。我看过一些有关禅学的资料,知道禅即“静下来思考”的状态和结果,仅仅处于概念的阶段,毫无具象体悟。林先生在赵州祖庭,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赵州禅师“吃茶去”千古公案的真谛,让我在一碗饭、一杯茶甚至更为细微的里面体会禅的精神,大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为进入这种单纯的状态,你必须要随时保持觉醒。”林先生敦敦善诱,依然用拆字的方法释疑解惑,说“觉”字拆开是“学习来看见”,觉醒的最后结果是进入一个觉悟的状态,而“悟”字拆开是“吾的心”,那么“学习来看见我的心”才是真正的觉悟。寺庙之所以把饮茶当作一种修行,非常安静而且仪式严格,完全是为创造一种觉醒的氛围,期待着有一天的豁然开朗。
我主张积极生活,同时念念不忘“归于素朴与平淡”,多少年来没有把这二者视同对立,但也找寻不到最佳融合点。去年与柏林禅寺方丈、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明海大和尚畅谈,他得知我是杂文作家后,曾建议我修炼“非鲁迅”。而今听了林清玄先生的讲演,更加领会到活在当下的执著和“平淡是真”的境界,是生命走向成熟的要素。孔子说“四十不惑”,林先生说人生恰如泡茶,经过很多的挫折、很多的失败、很多的烦恼以及更多的浮沉,就可以感慨地说“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微风轻拂面”,我感觉这样才会获得平常心,才可能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不要爱憎分明,不是倡导没有立场,不是漠视正义和公平,而是理性地、平和地和这个世界对话,而不是抗拒这个世界。
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林先生在认识到“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内在很空虚。这种空虚会一天天长大,长大到有一天你被这种空虚包围”的时候,读到一本印度的哲学书,书中说一个人到30岁以后应该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没有用来觉悟,那就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他毅然与朋友躲到山上闭关3年,没有电话,没有来往,完全避开城市。从那以后,他不再穿西装,他说“我站在水果摊旁边时,会有人过来问我,哎,老板,木瓜多少钱?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快乐和幸福”。
林清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你怎样看世界跟你站的位置有关”,“你站在很高的境界就会看到世界很美”。听林先生禅与茶的讲演,与他面对面交谈,好像和他一起站在云上品味禅的智慧、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