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着力培植龙头企业,推进联合经营,通过“以大带小、以精带粗”,扶持改造提升茶叶初制所,大力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到今年,全市已建成茶叶专业村45个,发展茶叶初制加工企业741个,规模经营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8户,经营辐射带动面积上万亩的龙头企业达9户,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茶园面积达30.5万亩,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的茶叶产品占全市的65%以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品牌培育取得新进展。各级、各茶叶企业增强精品意识、绿色意识和“文化兴茶”意识,品牌培育和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了保山茶叶产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有效提高了保山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茶园、茶叶加工企业及茶叶品牌等无形资产已达20亿元以上,“清凉山”、“高黎贡山”、“黄梨坡”、“尼诺”、“万兴”、“宁红”、“凤溪”和“摩山”等茶叶品牌已享有一定知名度。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茶叶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品牌的大力培育,大大提高了保山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市近70%的茶叶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和港、台地区,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
——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组织领导上,市县区分别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规划、组织、协调、指导产业发展;在政策保障上,制定出台产业扶持发展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从种植、加工和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予以支持;在工作推动上,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挂帅,高位推动举办样板,保障了茶叶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市级财政两年共安排茶叶发展经费430万元,带动各级投入茶叶产业发展资金近4000万元,有力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大发展。在技术服务方面,各级充实完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制定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全市22个茶园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均安排了固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辅导,全市两年累计培训茶农30万多人次,保证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落实,茶叶单产由2006年的49公斤提高到今年的64公斤。
——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贯彻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对主要茶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定点监测,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三品”茶叶认证步伐,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全市有 20个单位的24万亩茶园获得云南省无公害产地认定,33 个4635吨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今年,全市干茶产量达2.37万吨,比2006年增长42.86%,茶叶产量稳居全省第四位;实现茶叶总产值6.85亿元,比2006年增加2.44亿元,增长55.12%;茶农户均收入达1285元,人均茶叶收入达361元,增长6.2%。茶叶产业在提高山区群众收入、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市已有9个乡镇茶叶产值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