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名人茶趣
下一主题:想起那山中的茶馆
关于人物的设计,五、六十个有名有姓之人物自然要有各自不同的风貌,然我一直企图表现的是由人作为载体的渗透茶精神的生活方式。江南吴越一带,历史上几度繁华,明以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的确是在都市中存在的。晚明文学公安派中人多有描述,后人大多把这种方式作为奢侈堕落的象征予以批判,我以为至少是粗率的。我个人长期在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中浸润,深受其染,深刻感受到审美式的生存方式中蕴涵着伟大的尊严和自由。贯穿《茶人》三部曲始终的杭嘉和便是这种生活的一以贯之者。其余人物,也大多着力表现他们的文化风貌。这在我,既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也是我在文学中想要刻意传递的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生存形态。
最后我非常想谈谈语言。事实上对文学语言而言,我一直有着超乎于其余文学要素的强烈兴趣。起初开始写作时,案头便放了两部书:一部是《日瓦戈医生》,一部是《水浒》。想要有前者的神圣与诗意 .一部长篇能够在语言上同时做到既是叙事的,又是诗化的,我以为非《日瓦戈医生》莫属;还想有后者的生动鲜活,如此家喻户晓式的民间化、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雅趣。我一向喜欢朗读自己的作品,包括这三大本书,在朗读中享受和检查语言有一种快感。在这部作品中我放入了文言文要素、白话文中汉语译文的要素和吴越方言要素,其中方言的界入对我而言,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人们在阅读中的反映也是大相径庭的。然而,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我对普通话为标准白话文本形态的一种个人介入方式,是我自觉的一种创作行为。
全书完成之后,我又通读了一遍,遗憾甚至失望的心情自不逮言,不由想,再给我十年时间,如我的故乡四千年前孕育的良渚文化中那细细打磨着玉器的上古之人一般,来打磨这部作品,大概才会好一些吧。如此说来,十年一杯工夫茶,时间不是太长,则是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