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企业可通过参加国内外茶文化节、茶博会等形式,突出特色,集中展销,提高影响力。同时,加大品牌创建保护能力,逐步形成集团效应。”河南省信阳市副市长张继敬在高端论坛演讲中展示信阳茶产业发展讯息的同时,提出各地茶业应根据自身地域实际,着力培育一批像红岁、中茶等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加工型、经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以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成功对接,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茶叶还要与民间茶史、茶风、茶歌、茶舞、茶艺、茶典故、茶诗歌等各类茶文化相融合,以此提高茶叶产业化程度。专攻茶文化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永泉就认为,深圳可在中心城区建成一批茶楼、茶艺馆、茶文化广场,规划茶博园、茶示范园等设施。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大力发展茶乡风情游、茶园生态观光游等,使其逐步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加快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注重国际接轨促茶业标准化
茶叶质量是茶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一直以来,茶叶质量是我国茶叶市场的关注焦点。
采访中,台湾顺记茗茶董事长杨桂茂透露,目前我国大陆茶检测仅十余项,而在台湾达到168项,当前的检测指标是否能确保茶叶质量?这还是一个问号。有专家提出,市场上每斤价格动辄上万元的观音王、普洱茶砖,有无正规的认证程序?这些质疑无不直接关系着茶叶品质和品牌效益。
着力拓展内地市场的台湾茶商杨桂茂非常关心内地茶质检验,他认为,内地应该制定和完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兼并茶园和茶叶加工企业,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注重与国际接轨,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茶业标准格局。
茶叶品质亦受生长环境影响。广西梧州六堡茶深圳总经销商吴少凯对此颇有感触地提出,茶叶质量源头需加强控制。各地茶区要从选址、抽槽整地、种苗选调、规范种植到修剪、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环节严格入手,全面提高建园质量,为我国茶产业发展走种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之路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规范生产茶叶过程中的卫生体系,杜绝原本好的茶叶滋生有害微生物。通过这一整套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茶叶质量,扎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最初发表于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