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探究,省内外许多人士剖析了贵州茶还未响当当的主要原因: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失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战,品牌杂乱而小气,大都以其茶场所在乡、村乃至山岩沟壑来树一个茶叶牌子,知名度很小,难以为省内外消费者所熟悉,更不能被国内、国际市场所认可。
好在贵州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茶叶品牌多、产量低的现象,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凤冈、印江等县,就在全省先人一步。湄潭县重点打响“湄潭翠芽”,凤冈重点打响“凤冈锌硒茶”,生产具有本县特色的名茶。但是,如果每个县学习湄潭、凤冈模式,那全省至少有20余个地域品牌,同样不利于全省茶产业的发展。
专家建议,贵州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2—3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有人认为,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即“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宜在贵州推出1—3个统一型的品牌,有关部门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
“蓄水池”集群效应突现
不管是茶区的领导干部,还是茶叶专家,都希望把贵州茶业做大做强,使茶业能够成为继两烟一酒一药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有人评价:“这两年的变化,超过前10年的总和,贵州茶产业整体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贵州茶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渐成气候。特别是提炼出“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主题后,全力打造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有机茶品牌,让贵州绿茶真正秀甲天下。
长袖才能善舞,没有规模化,贵州茶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正因为规模化制约着产业发展的步伐,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说:“贵州有信心到2011年将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以上,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区,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基地,在基地建设规模上、品质上、品牌上成为引领全国的产茶大省强省”。据省农委统计,仅今年,贵州整合资金支持茶产业达到20亿余元。在投入上,贵州已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强调建“蓄水池”,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