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黔茶集结号:贵州茶产业开始形成洗牌格局
发布时间 2010-01-04 浏览 23761 次
号。近两年时间,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强力推动下,黔茶高度进入急行军状态。并产生五大“聚焦效应”:

1、茶园面积从2006年102万亩,急速膨涨至2009年208万亩,并力争两年内达至300万亩,跃升国内绿茶省份第一。

2、以省政府每年投入4100万元扶持资金为“火种”,撬动和聚集各类财政资金10亿元注入茶产业。

3、在茶叶加工规划蓝图指引下,六大优势加工产业区清晰呈现,现代化加工厂遍布茶区,标志着加工业从小而散向企业集团化、产品规模化、产业集聚化、加工园区化的重大转变。

4、产业链不断延伸。贵州省茶产业主要精制绿茶加工为主,随着茶多酚、茶饮料、绿茶粉、茶籽油等一批新产品和新企业的诞生,标志着贵州茶产业精深加工时代的到来。

5、品牌推介彰显力度。2007年以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参加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北京茶博会,第九届广州国际茶博会,茶叶优势区域政府大力组织各种茶文化节和茶博会,并荣获各种金奖达50余次。

由6号文件吹响黔茶集结号,黔茶由此风生水起,并因春天的到来一派繁荣,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300万消费者激赏贵州绿茶

今年以来,贵州绿茶在国内进行广泛推介,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都留下了贵州绿茶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结识了贵州绿茶,这些群体对贵州绿茶的情感认识,为贵州茶叶打造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在一次次在国内高水平的茶事活动中大展风采,令国内外茶学专家和客商击节赞赏。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贵州茶走到那里,都要在最热闹的商业街上,举办“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万人品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300万消费者品尝了地道的贵州绿茶

穿越时空隧道,人们惊讶地发现,从业内到业外,从专家到普通消费者,都对贵州绿茶青睐有加。仅仅不过两年时间,贵州绿茶,正以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高香馥郁的独特品质秀甲天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贵州茶已经从叫好不叫座的困扰中走了出来。

洗牌格局开始

尽管贵州省的茶叶年总产值仅20亿元,可是注册的茶叶商标品牌却多达307种。一位产茶大县的县级干部比喻说,贵州茶叶“品牌装了一卡车,产量只有一箩筐”。这个比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贵州茶叶的品牌杂乱现象。

历史上,比较早的贵州茶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县的“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现在每一个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如“毛尖”、“银针”、“翠片”、“翠芽”等等。

从局部来看,这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好处,但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福音,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可能就越低。

常常听见一些人士发问,一个“西湖龙井”品牌,每年为浙江省带来了多少效益?一个“铁观音”品牌,又为福建省带来了多少效益?尽管它们不可能全是一个产地生产的,但却都打着同样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上占取优势地位。

有人认为,近些年,贵州茶多次在国际国内评比中揽金摘银,其中特色茶的声誉也如新笋拔节。但相对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等老品牌,贵州茶还显得相当稚嫩,市场名气无法与之华山论剑,能否培植自己的茶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让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守望。

细细探究,省内外许多人士剖析了贵州茶还未响当当的主要原因: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失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战,品牌杂乱而小气,大都以其茶场所在乡、村乃至山岩沟壑来树一个茶叶牌子,知名度很小,难以为省内外消费者所熟悉,更不能被国内、国际市场所认可。

好在贵州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茶叶品牌多、产量低的现象,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凤冈、印江等县,就在全省先人一步。湄潭县重点打响“湄潭翠芽”,凤冈重点打响“凤冈锌硒茶”,生产具有本县特色的名茶。但是,如果每个县学习湄潭、凤冈模式,那全省至少有20余个地域品牌,同样不利于全省茶产业的发展。

专家建议,贵州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2—3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有人认为,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即“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宜在贵州推出1—3个统一型的品牌,有关部门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

“蓄水池”集群效应突现

不管是茶区的领导干部,还是茶叶专家,都希望把贵州茶业做大做强,使茶业能够成为继两烟一酒一药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有人评价:“这两年的变化,超过前10年的总和,贵州茶产业整体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贵州茶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渐成气候。特别是提炼出“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主题后,全力打造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有机茶品牌,让贵州绿茶真正秀甲天下。

长袖才能善舞,没有规模化,贵州茶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正因为规模化制约着产业发展的步伐,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说:“贵州有信心到2011年将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以上,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区,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基地,在基地建设规模上、品质上、品牌上成为引领全国的产茶大省强省”。据省农委统计,仅今年,贵州整合资金支持茶产业达到20亿余元。在投入上,贵州已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强调建“蓄水池”,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