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之当时在三门开茶庄,向王魁成购买了几斤这样的茶,为了便于推广,将它更名为“猴魁”,拿到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展出。得悉巴拿马世博会将于1915年召开,刘敬之又将猴魁送县商会转去世博会展览。
1945年,刘敬之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搜捕而逃亡南京,在南京继续推广和经营猴魁茶,其间曾任南京茶公会主席。短短的几十年间,猴魁就从深山里走出来,而成为名茶。
世博历史之谜
采制上好的猴魁茶有哪些讲究?
“游黄山天下无山,品猴魁天下无茶。”这副有些夸张的对子说明了人们对猴魁茶的喜爱。好的猴魁茶喝下去,这时嘴里已经没有茶了,但是在喉部和嘴里,仍能感觉到太平猴魁茶的鲜醇滋味和幽幽的兰花香。
猴魁的创制人王魁成,将猴魁茶的挑选和制作工艺传给了他的工人,他的工人又传给王魁成的儿子,逐渐在黄山猴坑、猴岗一带,形成了家家户户制作种植和加工猴魁的局面,并严格延续着当初创制者流传下来的技艺。
猴魁的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必须是在位置高、湿度大、温度低的山阴面,这样长出的猴魁才能具有较厚的叶肉和较高的香气。
除此之外,茶农们还世世代代遵循着传统的采制工艺。茶农方继昌介绍说,采摘时期以谷雨前上午为最佳,一年也就只采15天左右。鲜叶采摘要求严格地遵守“四拣八不要”的原则。
“四拣”指的是: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折下一芽带两叶的尖头,作为原料。
“八不要”指的是在“拣尖”时,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或过小不要;叶片全张开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制猴魁的标准生叶一律是一芽二叶,烘顶制造要特别细密,比一般的烘顶要加密。杀青用的是炭,锅磨得光,锅量小,干燥时使用的温度先高后低,在杀青和干燥的过程中要不断拍、抖、捺。
方继昌还说,猴魁茶农的农忙季节,也就在每年的2月到5月,除去最冷的年末2个月时间,茶农可以稍得农闲,其余时候都要经营好茶园,以待来年的收成。
如此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制成上好的猴魁茶。
世博会荣誉榜太平猴魁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猴坑、猴岗等地,创制于1900年。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太平猴魁参展并获得金奖。2009年11月,太平猴魁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