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品牌的茶叶市场,消费者只有把这种品牌需求寄托给“吴裕泰”“张一元”等这样的茶庄,希望能通过茶庄的标准,为自己过滤一些信得过的产品。
三、有资源、缺整合。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 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当初,蒙牛乳业创造崛起神话,就是依靠高度整合资源、从几个人发展到年创利税几亿元的奶业“巨鳄”。中国茶叶资源分散、生产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装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当国外品牌茶叶的原料。
资源整合,不仅是由几家公司联手入住如“黄山毛峰茶业集团”这样的“空壳老国企”,更重要的是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聚合之势,真正让消费者从感受到认同再到忠诚和传播。
四、行业混乱、无序竞争。目前,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已经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价格战”,甚至一些厂家不惜用“李鬼”,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辩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给“李逵”产品造成极大伤害,而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消费者对整个中国名茶的信心。长此以往,给中国名茶造成的“硬伤”,则难以去除。
例如,近几年来火爆的普洱茶,30年以上封存的普洱茶才算“古董”茶,喝一泡少一泡。一些不良商家为了卖个好价钱,就采取一些“速成做旧”方法。一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普洱茶“做旧”造假黑幕。据其称,市面上卖的大多数“古董”普洱茶都是在阴暗潮湿的肮脏环境里发酵“速成”的。防空洞、臭水沟、甚至猪圈都成了普洱发酵“做旧”的“宝地”。此新闻一出,无疑是给刚刚崛起的普洱茶“背后一闷棍”。包括其他的产品,造假的方式也是屡见报端,给行业带来极大的挫伤。
五、有经营、无管理。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会遇到管理上的问题,一旦管理关过了,形成体系和制度,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茶叶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经营管理,老板既抓生产又管营销,对外协调关系更要亲自出马。部门结构混乱,部门职能缺失,职责不清晰是常见问题,虽然一年能有几千万的销售额,但要想突破,大幅度跨越,就难上加难了。
湖南省一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改制由集体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机制变活了,但经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家族成员担当,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联结,已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打造名茶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近几年,培育名茶龙头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抓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地方政府有关茶产业发展的文件可见一斑,“龙头企业”这一关键词出现极其频繁。地方名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直接提高了茶业产业化的水平,而且增强了茶业生产经营能力。
但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大多空有其名:首先,大规模企业不多,在品牌塑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龙头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份额、产值规模,还是在市场影响力方面与其他非龙头企业的距离还不是很明显,很多地方还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势均力敌的茶企一时难见高低。以重庆市为例,全市300多家茶企,目前仅两家茶企取得QS现场认证。其次,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不雄厚,没有强劲的茶叶经营能力,自然就很难网络大片的茶农,与茶农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
本人认为,名茶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思索
一、贯彻品牌战略,建设特色品牌才是硬道理!
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至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没有品牌,市场鱼龙混杂。今年3月中旬,杭州西湖区的西湖龙井茶原产地的茶农还没有开摘一芽新茶,但每斤售价千元的龙井新茶已在杭州街头出现。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川“竹叶青”,是这几年来少有的突破成功的品牌,成功树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在此之前,乐山茶叶进出口公司虽拥有“竹叶青”商标却仍经营艰难,现任董事长的唐先洪,从1998年将该“竹叶青”品牌收购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边进行打假、清理、规范“竹叶青”市场,边对“竹叶青”品牌进行定位、包装、策划,通过几年的努力,“竹叶青”已逐渐成为“四川名牌”、“四川茶叶第一品牌”、“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最近,“竹叶青”又聘请了国际知名品牌设计专家,为其下“论道”进行全新的品牌策划,意在实现“茶中翡翠”的品牌定位。成为品牌作茶的一例典范。
二、跳出茶文化的千篇一律,为品牌注入新生机。
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名人喝过,搭个台子表演个茶道,华而不实或语重心长的广告语,古老颜色的表现……这些基本就是中国茶企业对文化营销的表现,重庆的茶是这样、福建的茶仍然是这样,全国各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没有错,但抱着传统的表现不放,就局限了企业的发展。茶需要倡导“文化”,但首先应该是一种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曲高和寡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而不代表商品定位,更不能让企业大规模的上量。
另外,“文化”不是“老”,更不是“老”的表现方法,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涵,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让消费者接受。“可口可乐”一个百年品牌,定位在最正宗的可乐,但并不妨碍请刘翔、SHE等时尚明星作为代言人,赞助游戏大赛。并非百年品牌只能卖给老人。
立顿茶,茶业界第一品牌,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你能看到它在四处宣扬立顿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吗?有看到说某某历史名人为立顿茶正过名、写过传什么的吗?没有。为什么?并不是人家没有这些东西,人家这些东西不是去灌输给消费者,而是抓住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一语即破。把最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
“文化”是营销的一种方法,是为了产品、销售、品牌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如果关注点从“茶文化”转移到“消费文化”上,我想茶叶市场早就品牌林立了。
三、加快资源整合,形成核心优势。
为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名牌的现状,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虽然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下对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关键点上,一定要认清方向,找到核心优势,才能有市场转机。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服务,可以是基地、技术,也可以表现在营销、财务和管理上,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和形象力的综合体现,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又能以此为核心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
李明利本人认为,找到核心竞争力并不难,只要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分析,找到企业最擅长的也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笔者以为,现阶段我茶业品牌更应注重企业的文化、观念和形象,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精神产品转化为优秀的物质产品,从而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更牢固,更持久,更有感染力。
四、跳出老体制,增强团队建设。
老体制的约束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茶叶企业只有“打破一个旧框架,建立一套新体系,”才能让企业获得重生,这种体制包括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思想中的条条框框,忘掉经验,放下包袱才能跑得更快,先进的思想和新鲜的血液注入,或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新形势下,对茶叶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在我国茶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板是营销的骨干分子,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几个为数不多的营销人员展开工作。这里的弊端有二:一,这样的营销只适合小范围的区域市场,一旦市场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术;二,老板的亲自督战,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团队成员的历练和成熟。
企业要成功,企业要发展,在企业里就必须有这样一支闻鼓而进、所向披靡的营销虎狼之师:他们青春、活跃、激情。他们每个人个性鲜明而又相互包容、他们忠于职守。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团结成一只拳头,在市场上重拳出击,纵横捭阖。
五、引进专业外脑,助推企业成功。
企业什么成本最高?不是生产产品、不是传播费用,而是经验和时间。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培训很贵,但不培训更贵,不做培训,省下的钱必将成为废品而流失”。当然,比培训更贵的是公司的决策,特别是中小企业。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减少失误或不失误。
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分,专业的事一定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全能王”的时代已经越做越远,对于产业是这样,对于专业也同样。
非洲的草原上同样在上演着“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快鱼吃慢鱼”的法则在茶产业一样灵验,企业只有以品牌特色建设为核心,做好战略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以及建立自己的独特运营模式,才将有机会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反之如果品牌影响力不能快速建立,品牌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市场表现不能与众不同,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上取得突破。
在中国的茶叶企业中不缺乏过硬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不缺乏政策支持和优质的基地,缺乏的是行业“作局”者的眼光,缺乏带领整个行业走出新路的领军人。
要夺回中国茶在世界名茶排行榜的位置,实现中国茶产业大跨越,中国的茶企业必将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但我们仿佛看到中国茶的旗帜已然扬起,中国——世界茶都的声音正在山谷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