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乡连着中南海——湄潭县带领村民发展致富
发布时间 2010-01-18 浏览 23649 次
天在湄江拦河治水,筑起长57米、宽7米、高5米的拦河坝,安装了12台水轮泵。灌溉的3700亩稻田的产量由过去的25万公斤提高到75万公斤。核桃坝改天换地变新颜,这里的人们这样唱到:“湄江河水引上坡/坡上水成河/渠道似蛛网/改田又治坡/社员想用水/多余放进锅/家家电灯亮/粮食打得多。”接着,湄潭县湄江河梯级拦河坝引水开发成功,1966年3月初十全省“水轮泵歼灭战水利现场会”在核桃坝召开。何殿伦成了全省出名的模范人物。

治水英雄何殿伦成了劳模,他也因此被邀请赴京登上国庆20周年观礼台。

何殿伦到了北京,一下火车,就看见“欢迎毛主席请来的客人”的标语。

10月1日中午,观礼团代表登上天安门。毛主席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天安门广场一片欢呼、一片沸腾,何殿伦留下激动的泪水。在城楼上,毛主席与何殿伦合了影。

老支书何殿伦离开人世已一年多。记者再次来到核桃坝他的家,各个时期、各级领导与何殿伦的合影挂满几间屋子,其中,1969年国庆毛主席与他的合影最为显眼。

总书记鼓励更上一层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下户了,坐不住的何殿伦,一门心思想着怎样带领乡亲刨出金娃娃来。1981年,省茶科在核桃坝村开展茶树良种研究,取得了成功。何殿伦眼前一亮,认准了这棵“摇钱树”,自己率先种了3.5亩茶树,并“强迫”另外3名大队干部试种了2亩。就是当年这5.5亩茶,改写了核桃坝村的历史!何支书提出“培养万元户,消除困难户,家家农工商,致富奔小康”和“要使生活过得好,一人一亩茶园少不了”等口号。艰苦奋斗,使核桃坝原来的荒坡荒山,逐渐成了绿水青山,今天成了金山银山。《求是》杂志曾撰文称:“中国的地表开发起始于核桃坝。”

1991年12月20日,到遵义考察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没有忘记这位老劳模。何殿伦被总书记请到遵义并与他亲切交谈。刚见面时,何殿伦讲话有些紧张,总书记微笑说:“自然点,慢慢讲。”何殿伦向总书记汇报了治水的经历、报因地制宜带头种茶的经过、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不知不觉超过规定的时间,总书记却始终仔细倾听着。

汇报之后,总书记诙谐称赞何殿伦是“黔北伟人”,希望更上一层楼,带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992年,何殿伦被选为党代表,到北京出席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

牢记嘱托做大茶产业

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来到湄潭茶场视察,当在永兴看到绿浪翻滚,一望无际的茶园,十分高兴,将这里的茶园称之为“万亩茶海”。

1987年5月3日,在贵州省委常委会议上对选择湄潭为农村改革试验区时说:“湄潭县发展商品经济有一定基础,但不够理想,譬如,那里还有可种茶的大片荒山没有种上茶,或者是种上茶了,但生产水平不高。”

湄潭县“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坚持走发展茶叶产业的富民之路。经过不懈努力,昔日“万亩茶海”,如今形成了长约25公里,宽约4公里的茶叶产业带,总面积达4万多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连片机械化采摘茶园基地之一。2009年,湄潭茶叶总面积已超过22.5万亩,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已达1.1万吨,产值6.16亿元,茶叶综合收入10.2亿元,茶叶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叶加工业快速发展,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2008年,湄潭县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想起总书记的嘱托,想起荣誉,就感到肩负的责任。”杨永刚说,每天想的干的就是怎样站在新的起点上,带领乡亲们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共同致富。

1997年,杨永刚退伍回到农村。1998年,在兴隆镇银柜山上承包了50亩茶园,种植高山云雾茶,现在已拥有有机茶园280亩。他连续两次荣获全国“茶王”称号;茶场12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在遵义、贵阳开了茶叶专卖店,在江苏省设立了代销总部。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有184户农民的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种植面积达3600亩。

湄潭县委书记田刚说:全县将开展学习活动,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对茶乡人民的关怀,贯彻落实嘱托指示精神,大力树立致富的典型,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把党的富民政策认认真真落到实处。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