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爱饮茶,待客也以茶为先,“客来敬茶”是习以为常的礼节。客人坐定,主人先捧给一杯热茶,表示欢迎,然后主人才陪客人坐下叙话,开始谈论正事。陕南人也有用茶叶作礼品馈赠亲友的习俗,每逢四时八节,或走亲访友、或送别贵客,常以赠送茶叶表示敬重之心。在巴山地区,女婿看望丈人,上好的礼品莫过于二斤茶叶,若质好味佳,丈人喜出望外,还邀来左邻右舍到家一起品尝,共享其乐。
许多人不仅在家里饮茶,还喜欢到茶馆去饮茶,陕西茶馆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长安就出现了专卖茶水的茶肆。唐人封演在他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说:京城长安“多开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关中人饮茶的社会风气最迟在唐代就已形成了。到了近代,各地更是茶馆遍布,无论县城或集镇,都有数家或数十家开茶铺的。茶馆之多,尤以陕南为最,两间瓦房或一座凉棚,摆设几张长桌条凳,可容纳三四十名茶客,这是集镇上常见的小茶馆。县市的大茶馆一般有宽敞的茶厅或茶楼,一律的小圆桌,竹靠背躺椅,可容纳数百人饮茶。茶具有高雅的盖碗茶,有大众化的缸缸茶,也有用茶壶沏茶、另配茶杯斟茶的。茶客各有不同的爱好和饮茶习惯,有的爱饮花茶,有的爱饮青茶,有的爱饮红茶,因此,大茶馆要准备好几种茶叶,茶客来了,茶倌立即满面春风地迎上去,先要“问客点茶”,问明客人有几位,喜欢喝什么茶,然后按客人的爱好分别送到桌上来。
在大茶馆做个好的“壶把式”确非易事,要殷勤地招待好四面八方的茶客,全凭勤跑、勤看、勤问,不但要有“笑和尚脸”、“八哥嘴”、“顺风耳”、“飞毛腿”的本领,还得练就一手掺茶的绝技。当茶客满座时,他可一手提壶、一手将十数个茶碗放在手腕上,全仗小拇指做底,其稳如山,只听唰唰几声,十余个茶碗平稳地放在茶客面前,同时将水掺入。特别是在人多桌面宽大不能靠近时,壶把式将铜壶高高举起,从茶客的背后或头顶把水冲进茶碗。茶水快满时,右手忽地一收一翘,壶嘴滴水不漏,桌上不洒半点,若无过硬的手腕功,动作便不会如此干净利索。
旧社会茶馆中的茶客,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无所不有。尽管茶馆四壁贴有“勿论国事”,“莫谈军情”的“禁条”,但茶客们仍然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奇事怪事、社会新闻元所不讲;许多人都以在茶馆口片闲传、听新闻为乐事。有的懒汉、地痞泡上一碗茶、能在茶馆坐一整天。
“青帮”、“红帮”也常以茶馆作为活动的据点。“伢行”和客商也常常在茶馆做买卖、看货成交。
陕南茶馆对茶客服务周到热情,泡一杯茶坐上一天,只要不换茶叶便不加钱,茶馆老板绝不会白眼相加或下逐客令的。需要添水时,只要把茶盖揭开,茶倌便马上过来掺水。夏天走热了,茶馆还递过热毛巾让茶客擦汗,许多人认为在茶馆坐得舒服,喝得痛快,花几角钱值得。
陕北人过去生活贫困,几乎顿顿吃稀的,没有饮茶的需要,因而也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现在生活大有改善,饮茶者也渐多,一般以饮青茶和红茶为主,大都在家自沏自饮,没有坐茶馆品茗的习惯。
小评: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被誉为“茶乡”之地的陕南对茶文化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