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抓住了消费者想喝到好茶的心理,于是,一切活动围绕这个展开,有了参观商的热情,参展商不请自来。反向诉求首战告捷。
展览业将走入主题化时代
大凡参观过展览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太多的广告。第六届茶博会上的“东方红”红茶主题展区,却没有这个感觉。制作精良的主题展板,让消费者一下子进入到红茶历史的长河中,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红茶,接受了红茶消费理念。
“到我们展位的观众比去年多了好几倍,而且下单的人明显增多。”这是嵌入式营销的魅力。
在营销领域,大家强调细分市场,而在展览中,主题化其实就是最好的细分市场。尤其是茶叶的同质化更加明显,如何跳出来,让消费者首先想到你,首先买你家的货,除了品质以外,就是你能在消费者最有可能买的时候出现。主题化展览正是创造了这么一个氛围。
主题化,其实就是把消费者或者参观商进行一个初步的细分,把对某一类商品有兴趣的观众作了高度集中。同时利用学习心理,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提高成交率效果明显。这也是首先把消费者研究放在了第一位,才有了主题化展区的出现。
商业展也需要策展人
一提到策展人,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艺术展。因为艺术展更加关注观众是谁,以及如何吸引观众,因为他们要买票进来,所以,展览的质量和创意很关键。而商业展由于有人买单了,所以,对于策展反而容易忽视。
但是,在今年第六届茶博会上,策展的痕迹已经有所体现。其实,说得通俗一点,策展就是如何把展会推销出去。一方面是针对参展商,一方面是针对参观商。在2009年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前期策展阶段,组委会作了几个不同以往的动作。
首先是个性化招展书的推出。以往的展会,招展书无论是发给谁都是一样,但是没有人考虑过参展商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吗?地方展团为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提升,有政绩诉求,企业参展有的是为了展示,有的是为了招商。如果这些不同类型的客户,用同一个招展书都能解决,那么这个招展书真成了万能书了。所以,行内的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是,大客户基本上不用招展书。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招展书到底给谁看的?正是有了这些思考,在通用版招展书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个性化的招展函,就是针对每一个潜在客户,给他写一封信,对于他的参展利益,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个基于对客户的了解,也基于行业经验,还有就是对客户的增值的营销策略服务。综合了以上元素的招展书,不再是死板的一个展览介绍,而是活灵活现的一个营销活动策划方案。它是以展会为立足点的一个系列营销事件。这些背后的推动,才是茶博会今年实现展位面积提升30%的一个原因。
其次就是展中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有针对参展商的,也有针对参观商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导览服务。以前参观商来了,就自己转去了,除了大的领导来,组委会是不会陪着参观商转的。今年,我们在网上预约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大的买家,提供了导览服务,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一位大的采购商说,以前看别的展览,就是看谁装修的好,其实,那是外表的。而通过和组委会的人一起逛,能迅速了解这个行业的实力企业和优质产品,提高了采购质量,也降低了采购风险。这个说明,策展不是简单地把展会卖出去,而是更好地把展会持续地卖出去,这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最后,我们还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展场的参观“动线”设计,这是目前商业展览中很少考虑的。大家熟悉的展览基本上都是“井”字型布局。参观商进来以后,就是笔直的几条大道。这种布局,展览空间利用率高,但是参展的效果,就看个人经验了。因为总会有死角。今年茶博会提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让人流变财流”。从统计上可以看出,参观商到每个展位的到达率一般在25%左右,停留率一般在10%。也就是说,有100个人进场,能到你的展位的也就是25个人左右,能停下来的也就是10个人。而我们策划的“东方"红”主题展区,由于考虑到动线问题,作了岛式布局,结果到达率为35%,而停留率约为20%。这也是成交踊跃的原因之一。即所谓的人气旺。
当然,在今年茶博会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参展商和参观商的互动,这是策展的一个关键,就是能让大家一起“创造”一个展会。这是完全不同的组展理念,它把组委会的位置放在了“导演”的角色上,是真正策划了一个事件,而不是组织了一个活动。
展览业的“E”网情深
说到互联网,对于展会组展商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互联网提高了组展的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同时,互联网也降低了参展商对于展会的需求。以前,大家能够集中在一起的机会少,所以,展会是效率最高的,也是最经济的营销手段。而今,互联网让大家做生意可以足不出户,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个供应商,或者是潜在的客户,这样对于展会的需求自然降低了。
那么,展会与互联网到底孰优孰劣呢?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这里,展会的价值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
一个展会吸引了上下游的客户过来,越是成熟的展会,它的数据库越值钱。互联网提供的是检索的结果,而展会提供的是真实的客户资料和产品体验。两者有着相通的地方,也有着互补的地方。
所以,未来的茶博会将加大数据库的开发整理,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备的采购信息和资信资料,这是互联网所达不到的。未来的行业展会更是一个资信平台,一个准入平台。
同时,展会的网上营销工作同样也是越来越重要。一个展会无论是口碑,还是信息,很多参展商都是从网上了解的。所以,作为组展商,互联网将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由于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也让客户找到你成为可能性。所以,反向诉求的理念也在网络推广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网站设计和推广中,其衡量标准之一就是从参观商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好用、好找。
反向诉求的根本是客户需求至上
说了这么多,展会的反向诉求,其实就是先了解参观商的需求,然后针对参观商的需求,给参展商找到适合的展览定位。其贯穿始终的就是客户需求。这种需求有明显的,也有潜在的。作为组展商,其价值就来自于对于潜在需求的挖掘。
还是以今年茶博会的“东方"红”主题展区的策划为例,这个策划不是凭空来的。它是基于三个判断。第一是,国际红茶价格因肯尼亚茶叶受气候影响减产而大幅提升,从而带动国际采购商转而看重中国红茶供应商。第二是,国内饮茶流行口味在红茶主要提供商的推动下有了转换的趋势。这从国内红茶的收购价格提升、国内主要红茶产区政府的投入上就能看到这一点。第三是,一些惯于炒作的商家推出了天价红茶,吸引了部分消费者的注目,在今年建国60周年国庆节前后,无论是礼品采购,还是自己饮用,都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所以,根据国内外的客商的潜在需求,茶博会推出了“东方"红”主题展区,一炮走红,无论是参展商,还是参观商都很满意。这就是反向诉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策划的成功不是因为点子好,而是挖掘到了需求。
茶博会,一个艺术化的生活享受
随着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的结束,第七节茶博会其实已经开始了。在2010年的茶博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茶即生活。这是更深层次的对参观商的需求分析。喝茶的是一类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理念,也就有着相似的消费理念。所以,当茶提升到生活理念的层面的时候,我们策划的空间就更为广阔了。所以,大家在2010年将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艺术化,生活化的茶博会。
这些创意依然来自于“反向诉求”。它将推动茶博会进入到一个“创意无顶点,服务无终点,展览无盲点”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