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面山头还有1000亩新植茶园。”顺着胡健手指的方向,云雾笼罩下的数座山头,依稀可见种植茶苗开垦出来的垄。沿着在树林中穿行的泥石路,来到茶园旁的一块平地上。“稍微平整一下场地,这里就可以修建一条茶叶生产线。”胡建与同行的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黄生良交流道。按照其规划,等过了春节,一条茶叶生产线就将在茶园旁动工。
同样热衷于茶叶的,还有做生意的周朝林。在青山镇黄家坝,一块400亩平整好的土地里,不时飘过一阵农家肥的味道,据负责日常管护的刘清汉介绍,周朝林负责出资建设茶园,茶园按照高标准建设,用农家肥打低,行距,株距统一规划,建成后可兼顾观光。
在种植大户不断涌现的同时,像陈昌云一样的种植能手,也积极带动群众种茶,在2009年冬季茶园种植期间,陈昌云回到高棉乡,和当地村民一起,种植了70余亩茶苗。
在建设基地进程中,普安县充分发挥茶产业发展中心的技术指导作用,目前,普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已从万亩茶场抽调10名工作人员,分片负责县内茶区的技术指导工作。
威力:辐射13乡镇
万亩茶场,这块致富实验田,在结出果实之时,也给普安县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2009年3月,普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发展茶产业的意见,围绕把茶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的目标,该县从2009起,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资金作为茶业发展基金,用于创立品牌,开拓市场,茶业基地建设,茶文化开发,项目贷款贴息,茶业科技推广和研究等。按照发展规划,全县13个宜茶乡镇宜茶区域,将种上茶叶。对于全县茶产业发展目标,县委书记张成刚说:“每年按照2—3万亩的速度推进茶园建设,全县15万亩茶园建成后,十二五期末,全县农业人口将实现人均0.5亩茶园。”
在发展茶产业进程中,普安县结合全县茶叶发展实际,编制了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县茶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在基地建设上,注重引导,着力扩大茶园基地规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专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鼓励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茶农通过多种形式,规模发展良种茶园,并以此为示范,带动群众利用荒山荒坡或耕地连片开发,自愿自发建设规模良种茶园。在新茶园隆隆推进的同时,该县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根据园貌实情,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采取淘汰或改造措施,对坡度较大、零星分散、得不偿失的极差茶园,淘汰还林、还竹、还果等。对基础条件较好的低产低效茶园,通过“茶叶改造综合技术措施,培养树冠,扩大采摘面,迅速提高效益。在建立生态高效茶园示范基地方面。按照示范基地建立可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相结合,与乡村旅游景点相结合,与公路沿线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等发展思路。各宜茶乡镇,茶叶企业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土地,在茶技部门的指导下,加大科技投入,运用茶叶高效综合技术,新建或改造一批规模、生态高效茶园。
为提高新建茶园的管理水平,使其早见效益,普安县对发展茶园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资金补助,新建1亩茶园无偿补助500元,新建茶园贷款进行连续三年贴息,另外,每亩新建茶园还可连续3年得到50元的管护补助。
目前,普安已有茶园3.98万亩,年产成品茶500万斤。(本文为《普安:万亩茶场的裂变效应》与《普安,不断复制万亩茶场的致富路径》综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