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时任安吉县溪龙乡乡长的叶海珍做了一个直到今天谈起来都让记者觉得有些冒险的决定:在安吉白茶几乎没有知名度、消费市场几乎是空白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该品种茶树的种植面积。说是冒险,叶海珍却笑着说,其实并没有冒多大的险,她不是那种喜欢豪赌的人,也不敢拿着老百姓的收入来源去赌,这样的决定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做出的。他们发现,名优高质绿茶市场潜力大,种植效益高,而安吉白茶恰恰是高品绿茶,经过专家多年研究鉴定该茶富含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品质独特,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佼佼者。但是茶农却还是有些不放心,他们的担心很简单,就是怕种出来的茶卖不出去。为了消除茶农的担心,叶海珍和她的整个领导班子决定,先从自己做起,干部们纷纷带头改种“安吉白茶”茶种,并给予种植3亩以上的茶农适当补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改良树种。市场经济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安吉白茶的前景好,但那也只是前景,要让前景变成现实,必须积极走出去,要让别人了解它,认可它。所以她一方面请来茶叶专家对茶农进行科技指导,一方面亲自带领其他干部走出去宣传安吉白茶。
仅仅是几年的时间,安吉白茶就已经成为了爱茶人竞相追捧的名优茶,而且还被确认为2004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指定用茶,市场售价基本上都保持在几百几千元一斤的水平上。种植面积也随着叶海珍从在乡里工作到在县里工作迅速稳步提高着。1996年差不多有80亩的种植面积,主要都集中在安吉县溪龙乡,99年底就达到了6000亩,现在已经有了32000亩。看到这些数据和这样的增长势头,记者原本还有些担心,照着这样发展下去,如果再加上外县的仿制,会不会把“安吉白茶”的牌子做砸了,导致价格一泻千里?但是叶县长很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么没有根据。她说,茶叶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品质要受到地理、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外县很难模仿,毕竟安吉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复制的,种植面积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下去,而且他们还对县里生产这种茶的厂家进行质量监控,确保安吉白茶优良的品质和声誉不受损害。
茶文化节上,叶县长忙着要去宣传、推广她的安吉白茶,留给记者的采访时间只有短短的10来分钟,虽然时间非常有限,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她对于这安吉白茶的爱是那么的炙烈和真实。但愿,她能为安吉白茶、为茶乡经济“添得许多香”。
作者:王勇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4年第16期t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