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经营权放开,适应了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新兴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走向国际市场。这也是一段阵痛期,茶叶出口领域历经多次洗牌,许多知名老茶企也因经营不善而改制或转做他用。
但是,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行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调整的阵痛期已经过去,我们到了革新出口战略,迈向这一新方向的发展新阶段。
新思维:突出重点 强化科技
“出口战略的新思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拓展和重点扶持。二是,加大科技引导作用。”蔡军说。
2010年以后的十年,我们要明确哪些产品在哪些区域有更好的市场和品牌前景,帮助企业制定产品战略。企业不能再一哄而上面对市场,要以消费习惯、科技研发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和开拓。
据悉,商务部将在建设资金和形象塑造方面,支持茶叶企业出口基地建设。在国际贸易中,商务部确定的出口基地,将意味着国家认可、规范化和清洁化生产。针对不同的市场,我国将建立花茶基地、蒸青茶基地、乌龙茶基地、绿茶基地、蒸青茶基地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机械化生产。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国茶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口味和人体生理,研究不同的系列产品。比如,针对血糖、血脂、去脂肪等保健功效,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蔡军说。
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是,我国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在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十年时间“叫得响”
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我国茶叶企业还没有。
2009年,相关机构曾在海外市场推广“中国制造”形象广告。不少业内人士建议,依靠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共同集资,开展中国茶叶对外形象宣传。打造国际品牌,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和各方的广泛参与。
不少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将会有部分企业脱颖而出。依靠区域市场和区域品牌,中国茶业品牌将闪耀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区域品牌主要有:在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之舟”,在摩洛哥的天坛、骆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