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两项茶叶专利 湖北竹溪有位民间茶叶研究员(组图)
发布时间 2010-02-11 浏览 23136 次
件所限,我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我的茶叶研究。”

李尚贵自2001年离开竹溪双竹林场后,通过不同方式继续他的优化栽培茶叶研究。目前,他研究的茶枝成苗、稀枝速生(又称水平移栽)、复合仿生(银杏树和茶树套栽)、A形茶篷(又称立体型茶篷,优化布行、膜灌等技术,适合低耗能机采方式采茶)、永久性免耕茶园等茶叶栽培新技术已形成可操作性的系列文本。竹溪县科技局为开展多元化茶叶新技术研究,每年提供给李尚贵5000元科研经费达6年之久。被誉为民间茶叶研究员的李尚贵感动地说:“从县科技局支持我个人研究茶叶的事实就可以佐证,竹溪县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是名归其主。”

24岁与茶结缘,参建两个茶场,研发两项茶叶专利

1976年,24岁的李尚贵是县土产公司农村特产收购员,这年,他作为郧阳地区惟一人选,被推荐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进修学习种茶技术,从此他便与茶叶结下缘。

1979年,他受命担纲建设水坪镇八宝山茶场,在先期22亩茶园示范地施展种茶技术,6年后年产干茶过万斤。

1984年,竹溪县开始大力发展茶叶经济,4年后,李尚贵被派往县九里岗林特场担任副场长,负责茶园建设、茶叶加工生产。期间,他勤于学习,善于动脑,大胆实践技术革新,由他主持加工并用于生产中的“微型茶叶烘干机”技术于1998年9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9年,在县科技局支持下,他历经数年独立研究的永久性免耕茶园项目之一的“茶枝成苗”技术获准国家专利局专利技术的申报资格和条件。

命运坎坷,梦想不灭

执着于茶叶研究的李尚贵,其实小学尚未毕业。他人生坎坷,命运多舛,让人难以想象。

1959年,排行老三的李尚贵不足7岁时父母双亡,此前他的哥哥、姐姐和弟弟未成年均夭折,成为孤儿的李尚贵被邻居张银堂收养。在那饥荒饿饭的年月,张银堂家也自顾不暇,4个月后,李尚贵被送到位于兵营乡的罗汉村福利院。在此,李自贵开始上学,可惜小学未读完,他就辍学参加劳动。15岁时,他被招工到县土产公司,9年后被选送到浙江农业大学学习种茶技术。自此,他开始种茶、制茶、研茶至今。

2001年,李尚贵离开工作单位自己研究茶叶不久,妻子患乳腺癌病故,因此欠下数万元债务,一个儿子在竹溪县乡下工作至今尚未成家。

年近花甲的李尚贵,如今最大的愿望和梦想:就是把自己研究的 “优化栽培茶园”新技术早日应用于生产,让一方百姓受益。

记者在此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关注李尚贵的研究成果,尽快组织专家论证,倘若可行,尽早实现技术转化。(原题为《一根茶枝一蔸苗--李尚贵的植茶新梦》)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