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雅安春茶采自大棚种植茶园
发布时间 2010-02-13 浏览 23987 次
园内,几位采茶工正在弯腰采茶。茶园负责人黄齐茂说:“现在开采的是9号茶。”

踏进大棚茶园才发现,每个大棚都标有编号,都贴着绿色的“光生态茶园”标签。靠近村道的大棚茶园外,一边已经搭建起了许多塑料网,另一边,当地的村民正忙着搭架子,铺网子。黄齐茂说:“这都是为了防止鸡鸭等家禽进入茶园,也防止一些垃圾被丢入茶园,我们要做真正的生态茶!”

当初黄齐茂选定在万古乡九间楼村发展光生态茶园,首先是看中了万古乡优良的种茶生态环境——海拔800米左右,是真正的高山平坝地区。同时,九间楼村的土壤是黑泥,土质优良,适宜种茶。

在黄齐茂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个又一个大棚,终于来到种植9号茶的棚内。揭开大棚口处的帘子,一种特有的温室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茶叶的清香。大棚深处,两名年轻妇女和一个小姑娘正弯腰忙着手里的活,腰间挂着的竹篮内,已铺上了浅浅一层茶芽子。

采茶姑娘说,在大棚里采茶,她还是头一回:“不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可以来采茶,也不怕茶芽子发得快,反正随时都可以采。”

大棚种茶 关键在于调光技术

那么,除了采摘时间提前,塑料棚膜保护下的茶叶还有什么特点?黄齐茂说,最关键的是使用了调光技术。

原来,覆盖这片茶园的农用塑料棚膜,与市场里卖的普通棚膜可不一样。这里的塑料棚膜,是添加了高效调光剂、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调光农膜,为茶园盖上这种农膜后,可改变棚下太阳光的发射方式和光质,从而提高茶叶光合作用所需的有效光量子产额,从而提高茶叶光合作用速率。

黄齐茂说:“简而言之,利用调光技术,可增强茶叶的抗病虫能力,种植过程几乎不使用农药,产品品质却能明显提高,茶叶内的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质增加,茶叶的口感更加醇和。此外,茶叶的采摘期至少提前一周以上,产量也有所增长。”

据悉,使用这项技术还有助于棚下土壤改良,在使用调光技术一年之后,因长期施用化肥、农药而受损的土壤能逐步恢复。一切都向生态靠拢。

2009年10月,黄齐茂在考察了名山多个产茶区之后,最终将试验定在了万古乡,同年12月中旬开始搭建大棚,目前大棚仅搭建起近两个月。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效果还不太明显,到了今年年底,你再来看效果吧!”

土地流转 造就六十余亩大棚茶园

万古乡使用调光技术管理的茶园共有61.4亩,全部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从27户茶农手中流转出来。

万古乡副乡长周天福说:“大棚种植茶园,是去年万古乡最大的一项土地流转项目。按理说,万古乡农民的收入有70%来源于茶叶,茶农不会轻易把茶园转出来,但看着目前实施的这项技术,茶农都非常有兴趣,这说明大家的生态、安全意识越来越高。”

现今,这27户茶农都与黄齐茂达成了流转合同。杨建福说:“将茶园流转给黄齐茂后,每户茶农每年可拿到每亩茶园1100斤大米的补偿。这27户茶农还能优先在茶园内务工,拿到务工收入。”

对于黄齐茂而言,建成大棚种植茶园示范基地,是想让茶农、茶商们切身感受应用调光技术生产出来的生态茶的品质、产量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名山县茶叶的美誉,从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树立起生态品牌形象。

他打算,下一步走“公司+农户”的合作路线,真正实现茶叶的零农残。

周天福认为,大棚种植茶园对于万古乡来说,是未来茶业发展的一次探索,是走现代农业的一种大胆尝试。近年来,万古乡人均茶园面积已达到1.9亩,数量非常惊人。今后,万古乡的发展方向不再是扩张数量,而是提升茶叶品质。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